社区矫正法施行正当其时

时间:2021-05-20 来源:天津长安网 作者:佚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已于7月1日起施行,这也是我国首次就社区矫正工作专门立法。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行较轻微、社会危害性小的服刑人员置于社区内,由司法行政机关在社会力量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帮助其适应和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有利于社会和谐。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服刑,因其不脱离家庭,能保持正常的生活工作状态,可以大大减少服刑人员及家属的抵触对立情绪;另一方面,有助于节省司法资源和社会成本。据测算,把非监禁刑罪犯放在社区监管,比投进监狱服刑,要节省政府投入的80%。让社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生活,有活干、有饭吃,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减少其再犯罪率,也是社区矫正所体现的真正价值。

  我国自2003年试点社区矫正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10多年来,全国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431万人,累计解除矫正361万人,目前在册社区矫正对象70万人。社区矫正期间社区矫正对象的再犯罪率只有0.2%。目前,全国有超过70万人正在接受社区矫正,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同时,多年的司法实践也为国家立法积累了丰富经验。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和2012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对社区矫正作了规定,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初步确立。2012年,司法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制定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的具体执行。随着社区矫正法被提上立法日程,对社区矫正工作中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全面梳理,为立法打下良好的基础,已成为社区矫正制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社区矫正工作是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而进行的一项刑罚执行制度,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积极推动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提升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十分重要,此次社区矫正立法正当其时。一方面,原有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作为衔接和落实刑法、刑事诉讼法的暂时性规定,在法律效力位阶上仅具有司法解释的地位,对协调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权威性不够,亟须从法律层面予以解决;另一方面,现行社区矫正规章制度,并未能像刑事诉讼法及相关解释那样具有足够的实际操作性、责权明确性,存在工作流程、标准规范不够严格等诸多不足。

  因此,要认真落实社区矫正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社会适应性帮扶工作任务,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就必须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法律的强制性是推广和执行社区矫正工作良好推行的保障与前提。由于缺少指导社区矫正的立法,此前我国社区矫正的工作存在着执法人员短缺、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推进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以立法的方式将具体的工作内容规范化、体系化、程序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十分必要。

  一部完备的社区矫正立法,有利于保证罪犯的基本人权,更好地降低罪犯的再犯罪率。同时,推动贯彻落实社区矫正法立法,将社区矫正法制化、规范化,能够有效合理地配置司法资源,健全完善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从而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中国。




原文链接:http://www.tjcaw.gov.cn/gd/gztt/tjcaw-iircuyvk2425341.shtml
法制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