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垃圾分类从校园走向生活

时间:2019-07-25 来源: 作者:

  垃圾分类的意识必须从小培养。家庭、校园是孩子走向社会的起点,还在孩子懵懂无知的时候,父母就应让孩子能看到日常的垃圾分类。当他的小手将垃圾扔进指定垃圾箱时,家人肯定的表情、激励的语言,都会让孩子对这件事充满热情。在日本,每个孩子中午都会配一瓶牛奶,会有专门的人在午餐结束后来拆洗包装,然后按照垃圾分类,放在指定地点。在他们的认知中,当这些观念根植在孩子心里,他们会一代一代传递下去。孩子们在幼儿园、小学如果能通过图片、文字,细致地掌握垃圾分类的意义、分类方式以及由此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那么垃圾分类对于他们来说就变成了极具仪式感的一件事。

  孩子可塑性强,学校的导向至关重要。校园,应该成为垃圾分类的先行者。学校可以结合“世界环境日”等主题举行活动,用活动来确立理念,参与过程中,形成垃圾分类的意识。当意识形成,不仅能改变孩子,也能改变一个家庭。每一个家庭的改变,配合相应的社会规定制度的落实,就能将垃圾分类落到实处。

  此次上海将垃圾分为四类,这四类分别是: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湿垃圾、干垃圾。用不同颜色表示为:红色表示有害垃圾,蓝色即为可回收物,棕色代表湿垃圾,黑色代表干垃圾。生活中废弃物品越来越多,如果想要准确分类投放垃圾,确实是非常不容易。但如果将这样的细致的分类让孩子都从小认知,一切都会变得简单。每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将身边的生活垃圾分类存放,也会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减少个人垃圾的制造就是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

  一个人的习惯影响一生,他的正确行为又会改变身边的人。学校的教育教学,应在细微之处渗透环境保护理念,形成垃圾分类意识,让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从校园走向社会,形成良性循环。

voteid=
法制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