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就坦途只为戒毒人员浪子回头
成立毒品联合治理实验室 毒品,将无数人的人生毁尽,同时给其家庭带来无尽的梦魇。不过,在重庆市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市未成年人强戒所),戒毒人员们可以找到一条浪子回头的阳光路。 定期报到 委托管理有成效 2019年2月,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向伟因吸食冰毒被查获,随后,被送到市未成年人强戒所签订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委托协议》。 协议签订后,市未成年人强戒所立即针对向伟的成长经历、生活状态、工作情况、吸毒经历等情况,对其制订了个人戒治康复方案。 社区戒毒的执行期限一般是3年,按照协议规定,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必须要定期到市未成年人强戒所报到,汇报思想动态、工作生活、康复情况等内容。第一年,戒毒人员需每月报到;第二年报到时限适度放宽,可每两个月报到一次;第三年则只需每三个月报道一次。共计22次的定期报到,为市未成年人强戒所的戒毒工作打好了“预防针”。 对于违反协议的人员,所内还会视情节轻重分别进行口头批评教育、书面告诫、限期整改。签订协议后,如检测出再次吸毒,还会被公安机关强制隔离戒毒。这无疑,给戒毒人员们上了“紧箍咒”。 据了解,2016年,市未成年人强戒所先后与渝北区和两江新区签订了社区戒毒(康复)委托管理协议,所内抽调了5名民警作为专职民警,直接处置社区戒毒人员日常管控、建档、戒治、康复、就业指导等工作。 此前,街道开展戒毒工作时,需要分别联系教育、医疗、民政、公安等多个单位进行落实指导,流程复杂又十分麻烦。而且,由于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专业性强,城市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政府戒毒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功能设施落后,所以工作开展难度大。 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委托给专业戒毒场所后,不仅能聚集人力资源优势和管理经验优势,以综合资源为依托开展社区戒毒委托管理工作,还能有效提升社区戒毒人员的戒治指导率。 经过几年的实践,市未成年人强戒所内已建立起管控联络站、教育宣传站、就业指导站、困难帮扶站、心理咨询站、治疗康复站6个工作站。2017年,市未成年人强戒所还自筹资金30余万元,为指导站建起了功能完善的健身房、阅览室、心理咨询室,有计划地举办志愿帮扶、健身运动、知识讲座、心理辅导等活动,不断提高戒毒人员回归适应社会的能力。 针对部分无专业技能的人,市未成年人强戒所还通过建立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就业情况信息台账、搭建就业指导平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指导、建立多部门帮扶机制等手段,提升他们的“就业率”。同时,市未成年人强戒所还通过微信平台、APP等现代信息化手段,收集离所解除人员的就业状况、家庭情况和保持操守情况,有针对性开展常态化的戒毒后续帮教工作,实现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从2013年至今,市未成年人强戒所累计共对1957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执行了戒毒指导,在渝北区和两江新区30个乡镇(街道)戒毒指导执行率为100%。目前,渝北区和两江新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就业率也一直稳定保持在82%~88.1%。
民警学习毛发检毒技术 校地联动 戒毒路上有助力 张全于2012年因吸毒被公安机关抓获,当时他还未成年,被送至市未成年人强戒所接受教育矫治。入所后,在民警的开导和教育下,他积极配合戒治,想把毒瘾戒掉重新回归生活。 短短两年时间,张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被动戒毒转变为主动戒毒,从心理恋毒转变为诚心憎毒。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12月,他因表现突出被提前解除强制隔离。 青少年作为易染毒人群,一直是禁毒预防工作的重点。因此加强青少年对毒品和吸食毒品危害的了解,尤其是对新型合成毒品的预防,是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8年,市未成年人强戒所与渝北区禁毒办签订“禁毒教育宣传战略合作协议书”,并成立了全市首支“未成年戒毒人员禁毒教育宣传队”,宣传队包括民警和未成年人戒毒人员,通过专家讲座、戒毒人员现身说法、相声、小品、情景剧、歌舞演唱等形式,深入渝北区各中小学开展禁毒宣传教育。 除此以外,去年,市未成年人强戒所还与西南政法大学和渝北区禁毒委员会联合签订《共建毒品治理联合实验室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三方将进一步强化毒品治理联合实验室的共建工作,为其提供必要的人员、场地、设备和后勤保障,对毒品治理的技术问题、社会问题等领域的司法办案中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在基础科学研究、应用技术开发、专用设备研制、技术标准制定等方面开展合作。在科研方面,也要共同承担科研任务,优先资助对方的开放性课题。 同时,三方还要积极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和技术人员的交流,通过兼职、客座、派遣技术辅助人员等多种方式,推进三方在各个领域的深度合作,建立探索的合作模式,及时总结合作经验,共同推进全面合作的关系,提高毒品治理问题的能力。
到派出所联系工作 创新模式 新生之路有坦途 “感谢镇政府、戒毒所的警官对我的关怀和帮助,让我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我会好好经营现在的蔬菜基地,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光明。” 作为一名回归社会的吸毒人员,唐强对市未成年人强戒所的民警十分感激。 茄子、黄瓜、番茄、西瓜……在戒除毒瘾后,唐强开始回家种植蔬菜,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现在,他的蔬菜种植基地已有100多亩,品种繁多,其产品直供附近超市和蔬菜批发市场,年收入能达到约50万。 一直以来,经过市未成年人强戒所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管理指导的戒毒人员,恢复情况都十分良好,复吸率极低。据了解,在市未成年人强戒所内接受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管理指导不到一年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复吸率为14.2%,接受管理指导一年到两年的复吸率约8%,接受管理指导两年以上的复吸率约3.5%。 如此成果,得益于市未成年人强戒所积极探索的新型治理模式。为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机关指导、协助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的法定职责,切实推进后续照管、衔接帮扶延伸工作,市未成年人强戒所创造性提出了“四五六”治理模式。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与时俱进,理念也要适时更新,市未成年人强戒所就在总结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大”目标,即“三率”“一平”。“三率”指提高管控率、就业率、操守率;“一平”指提高毒品综合治理水平,即在三方合作框架协议之下,加强禁毒宣传、高校科研、戒毒管控单位三方合作,通过技术合作、人才培养、人员交流以及共同探索新的合作模式的方式,共同努力提高毒品的综合治理水平。 同时,为加强禁毒戒毒合作,市未成年人强戒所还创新提出“共建、共管、共帮、共治、共享”五大原则。首先,是要发挥各方优势,共同打造一个多方协作的禁毒治理平台,共同推进禁毒戒毒工作的开展,实现“共建”。还要从教育引导、督导执行、违规处置、技术攻关等方面,提高吸毒检测水平,共同提高戒毒人员的管控率,实现“共管”。加强多方合作、共同帮扶,对吸毒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就业引导,困难救助,帮助戒毒人员修复家庭关系,提高就业能力,实现“共帮”。同时还需要各方倾力合作,共同承担科研任务,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开展技术协助、咨询、会检等工作,共同推进毒品问题治理,实现“共治”。在资源方面,也要促进资源共享、数据共享、成果共享,推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促进隔离戒毒单位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实现“共享”。 此外,为加强基础工作,市未成年人强戒所还从管控联络、教育宣传、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医疗康复、困难帮扶六方面,提出落实“六大”措施。在帮扶过程中,不仅要建立数据库,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进行登记,还要做好禁毒宣传工作,积极引入社会专业力量,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为他们开展健康体检、免费诊断。针对那些困难家庭,要建立困难帮扶名册,分类掌握基本生活、家庭以及个人健康等情况,积极协调,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对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也要积极开展结合实际的创业培训。 在先进理念的引导下,市未成年人强戒所的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水平也不断提高。(文中人名均系化名) 记者 谭剑 实习生 黄滢月 |
原文链接:http://www.pacq.gov.cn/rdjj/2021/0621/106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