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打疫苗不让进商场?防疫也要防“新型基层加码”
长城网特约评论员佘宗明
全国新冠疫苗接种已按下快进键。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疫苗接种情况,截至2021年6月8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80896.2万剂次。进展之快,熨帖人心。但在此过程中,少数地方、单位也出现了方式简单化、手段粗暴化的景象。
这两天,有上海市民反映,去杨浦区某商场,遭保安“灵魂拷问”——“你没有打针,进去干什么?”据该商场要求,顾客进去前须出示新冠疫苗接种记录,未打疫苗不允许进入。6月7日,商场所在的殷行街道发布情况说明称,接报后迅速核查情况并及时落实整改,相关措施及处理方式确有不当。
街道方面的回应,合乎公众期许:不打疫苗不能进商场,显然是对疫苗接种政策口径的错误理解,与疫苗接种要遵循的“知情、同意、自愿”原则相悖。商场作为公共场所,的确应尽到疫情防控主体责任,但其履责方式与权界当对标政策要求,而不能松紧失据、过度加码,以至于影响民众正当权利的实现。
事实上,疫苗接种工作推进简单粗暴的情况并非首次曝出。此前《新华每日电讯》就报道,有的学校和主管部门将疫苗接种情况与学生升学毕业、教师绩效考核挂钩;有的单位无视部分职工特殊身体情况,“一刀切”要求全员接种;有的地方为提升企业接种进度,动用行政权力干预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3月下旬,某地镇政府发布“五不”公告,称不接种疫苗出行交通没车坐,市场、超市、酒店难进入,村民列入黑名单等,也曾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置于更广的疫情防控角度看,这类基层层层加码现象也时有曝光。无论是疫情暴发初期的“一家三口在家打麻将被打”,还是今年春节期间部分地方对低风险区返乡人员挂“拒”字牌,都是错把“硬来”当“硬核”的例子。
这些用力过猛的举动,往往过犹不及,极易造成逆反效果。拿推进疫苗接种工作来说,简单粗暴地硬来,非但会损害部分不适宜接种人群的权益,还会增加疫苗接种推进的阻力——越是“蛮干”,很多群众越是抵触。针对此类情形,今年4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提到,近期个别地方接种工作中出现了简单化甚至“一刀切”的情况,强制要求全员接种,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如果说,对隔离性防控措施“加戏”越了界,那推进新冠疫苗接种时的“硬来”不啻为“新型基层加码”。而在说到此类防疫手段过度加码的问题时,矛头通常会对准基层相关单位或末梢有关人员。管控本位的权力惯性加上“只追求效率,不追求精细”的决策取向,确实容易催生出宁紧勿松、执行跑偏的情形。
在此之外,有些单位或个人动辄陷入“加码依赖”,跟观念误区也不无关系——在有关人士看来,防疫是绝对“正确”的事宜,着力于推进疫情防控的动作,也天然站在“道义高地”上,有“正义光环”加持。他们会“挟‘道德优势’以强推”,用防疫本身的正当性为过激手段“积极赋义”,认为谁若是不配合,就是跟防疫作对。
但事实上,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央层面就一再重申防疫要科学化、精细化。不论是交通“一断三不断”,还是明令禁止返乡政策“层层加码”,都释放了鲜明的政策信号——防疫必须拿捏好善治分寸与松紧尺度,不可懒政或庸政,而应跟精细化治理的要求契合。
这倒不是说,防疫该绷紧的弦可以不绷紧,新冠疫苗接种步伐该被不合理的“排斥心理”阻却。
钟南山院士曾说过,疫苗是解决新冠肺炎最根本办法。尽早接种疫苗,是自己对自己负责。更何况,疫苗接种不仅是个人的“私事”,还是与防疫大局息息相关的“公事”。
如今,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超过8亿剂次,这表明,越来越多人愿为防疫“贡献一‘臂’之力”。接下来,疫苗接种仍有“进一步”提速的空间,也仍需民众积极配合——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此前就曾在核算基础上得出结论:人群形成免疫屏障,一般需要约70%~80%的人接种疫苗。要实现“应接尽接”的预期图景,还得继续努力。
这就需要各地方、基层摒弃“加码冲动”,更多地通过科学统筹、积极引导、强化服务,通过激励性举措的“感召”,调动人们接种的主动性,将防疫免疫屏障筑得更高也更牢。
原文链接:http://pingan.hebei.com.cn/system/2021/06/10/0300979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