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6543”组合拳探索地方法治建设新路径
□ 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鹤霖
□ 通讯员 刘朝毅 李来奎
说起变化,家住贵州省毕节市金海湖新区响水乡青山村的陈孝有话要说,“现在的好日子以前做梦都没敢想,不仅出村的路又平又宽,而且每年都会有律师过来为我们讲法律,我从中学了很多,出去卖猪再也不怕被骗了”。
靠养猪为生的陈孝在以前有很多烦恼,因为当时没有通村路,养猪怕卖不出去,不养又不知道何以为生。
在“法治毕节”创建过程中受益的,陈孝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近年来,贵州省切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建设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毕节“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建设定位,积极运用法治指标体系模式,以5年为期限,系统开展“法治毕节”创建试点。毕节作为“法治贵州”创建的首个试点,2015年以来,通过实施“六大工程”统筹“五类探索”,强化“四级联动”着力提升法治建设“三个层次”,打出了“6543”组合拳,为地方法治建设探索了一套实践路径和样板。
“六大工程”回应“干什么”
“陈孝的好日子绝不是偶然,法治就是青山村脱贫的保障。”响水乡司法所所长陶柿向见证了青山村变化的全过程。
说起法治为青山村带来的改变,该村党支部书记张齐龙也深有体会。时间回溯到2017年10月,24家贫困户因不满征地补偿费,集体堵在了当时修往村外的通村路上,不让动工。让张齐龙万万没想到的是,随着当地法律顾问的到来,在“情理法”教育面前,一场矛盾纠纷轻而易举地化解了。
“目前,我市市县乡三级政府推行法律顾问已形成全覆盖。”毕节市司法局局长何志勇介绍说,在法治政府建设工程中,毕节还推行试点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政复议委员会、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等改革,取得了行政诉讼案件总量下降,行政复议案件维持率、行政诉讼案件胜诉率双双达到85%以上的好成绩。
据了解,毕节市在全面推进“法治毕节”创建过程中,除了以依法行政为核心实施的法治政府建设工程,还有以维护公平正义为根本实施的公正司法天平工程、以弘扬法治精神为重点实施的全民守法宣教工程、以构建社会和谐为目标实施的法治惠民服务工程、以推动绿色发展为方向实施的生态文明法治工程、以强化权力制约为关键实施的法治监督检查工程等“六大工程”。并以“六大工程”为试点,探索实施一级指标为主要任务的“法治毕节”创建工作指标体系。
“在‘法治毕节’创建工作指标体系中,三级指标已达80项,总体基本实施完毕,多数指标转为常态化管理和成效提升拓展任务管理,切实以指标任务回应了人民群众法治建设在‘干什么’。”“法治毕节”创建联席办有关负责人说。
“五类探索”回应“怎么干”
“喂,您好。这里是黔西县110社会联动中心。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不是讲打110哪样都可以解决吗?政府为哪样不拿低保给我吃……我的亲戚读书为哪样没得补助?”
在前不久的一个早上,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在黔西县110社会联动中心大厅响起,在一阵阵歇斯底里的咆哮声中,接警员一边接听电话,一边有条不紊地进行登记,然后给报警人所在地的网格员发送相关指令。当地离得最近的网格员王维10分钟就赶到了报警人刘光学的家里,对其反映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核实。
王维告诉记者,“老刘一口气反映了4个问题,涉及住建、民政、医保、教育4个部门。我要做的就是在了解情况后,将这些情况反向推送给联动中心,联动中心接到推送后再分别发给这4个部门协调处理”。
随后,4个政府部门分别到老刘家走访,对其诉求进行解释和处理,并得到了老刘的认可。
“真没想到,我就打一个‘110’就把投诉的事情全部解决了。”事后,刘光学也在政府部门的回访中竖起了大拇指。
记者了解到,在“法治毕节”创建中,毕节通过“建模板”始终坚持典型经验培育激发基层法治建设探索热情,推动了如“黔西县110社会联动中心”等不少创建“单项成绩”走到全国全省前列,形成了一大批可借鉴、可移植、可复制的经验模板。
据介绍,为了将贵州打造成全国最平安的省份之一,毕节强调把各类问题消除在源头,化解在苗头,降解在事端未萌前头;强调发挥法治蕴涵的打击、惩治、协调、保护、监督、教育、援助、服务等价值和作用。同时以“钉钉子”的精神,大力补齐补强地方法治建设领域欠缺的弱势项目。并把以往法治建设领域的成效和当前改革创新的重点任务,通过创建工作指标进行部署推动,实现经验亮点提优做强。
在“法治毕节”创建工作中,毕节更是紧紧围绕提升地方法治建设水平,把整体创建指标任务划分为“固底板、补短板、强长板、搭跳板、建模板”五种类型,统筹“五类探索”以分类实施回应了广大群众在法治建设中“怎么干”。
“四级联动”回应“谁来干”
连续3年将“法治毕节”创建工作纳入省委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依法治省工作要点……
省委领导在“法治毕节”创建工作中亲自上手,靠前指挥……
建立32家省直单位参加的“法治毕节”创建联席会议,确立6个省直单位指导市级开展“六大工程”,10个省直单位督促市辖10个县区法治建设工作……
由此不难看出,贵州省委领导对“法治毕节”创建工作高度重视。
“省牵头、市实施、县探索、乡执行”是毕节在深化“法治毕节”创建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四级创建主体和若干工作机制体系。几年来,毕节建立市委书记、市长为“法治毕节”创建领导小组的“双组长”责任机制,成立48家市直部门参加的市级联席会议,组建“六大工程”专项组,对市县两级创建工作实现专班调度、台账化管理、月提示、季度“晒成绩单”等一揽子制度,确保创建工作深入实施。
与此同时,毕节全力推动各县区坚决扛起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做到“各县有亮点、各地有经验”。在乡执行方面,强基层基础系列工作,把法治建设的各项工作要求落实到一线。在脱贫攻坚一线,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帮扶干部将法治创建工作与脱贫工作统筹起来,同步落实,全身心投入基层工作,确保了两项工作双促进、双丰收。
据介绍,“四级联动”机制让毕节市形成了法治建设各领域抓落实的常态长效体系,按照既分散,又统一,纵到底、横到边的原则,确保了法治创建事有人干,责有人担。
“三个层次”回应“干到哪”
“经费公开报告、采购项目中标报告、政务服务中心收费情况报告……”记者打开毕节市七星关区阳光党务政务网,在这个民生建设公开公示监督平台上,各种政务一目了然。
“阳光政府建设只是‘法治毕节’建设中的一个常态。近年来,毕节紧紧抓住法治政府建设这个主体工程,大力加强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诚信政府建设,坚决杜绝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现象。”依法治市办的同志告诉记者,着眼法治建设“创安之治”“规则之治”“环境之治”提升创建实效,用“三个层次”切实回应法治建设究竟要“干到什么样”。
为了提升全社会法治意识,毕节通过着力强化领导干部、政法干部及学生等重点人群法治意识规则意识的提升,引导全社会以法治为中心,在法治的轨道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各级各部门工作效能大幅提升,构建了全社会有序运转的法治规则运行基础。
此外,毕节在创安方面通过依法治理,深入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力确保了社会安定稳定、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平安之治保障经济建设顺利进行;在环境方面,毕节始终把优化公开、公平、透明、高效、可预期法治环境作为“法治毕节”创建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对安全、公平、正义、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新期盼,着力发挥法治的引领、支撑、保护作用,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法治毕节”创建的第四个年头,毕节试验区各级党委、政府依法治市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执法司法更加阳光透明,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高。目前,当地各级党委政府正在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继续探索创新,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旨在为探索法治贵州建设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