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式改革”让乡村教师安心从教
我国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贫困地区乡村缺师资,已成为这些地方贫困的主要成因。以往,农村学校“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的现象屡见不鲜,解决师资短缺问题成为农村教育最紧迫的任务。
解决师资短缺问题,要找到根源所在。表面上看,乡村教师短缺是青黄不接,年轻教师不愿意到乡下去,去了也不安心、留不住;深层次原因,则是缺乏留人的机制和吸引人的动力。在湖北,从2012年创造性开展省级统筹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改革,到2016年推出“黄金十条”为乡村教师加油,再到2018年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所有这一系列部署,都集中在持续发力解决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问题。
实践证明,要让乡村教师安心从教,需要实施关爱式改革,形成用政策环境留人的机制。在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改革教师管理体制,通过培养和引进等途径,让投身乡村的年轻教师留得下、教得好,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通过改革,有的学校打破了十几年不进新人的局面。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着眼于改革农村落后面貌的尊师重教,是真正的尊师重教,这种务实的改革值得提倡和推广。
关爱式改革是更有内涵的创新。从教师个人利益角度看,期望到条件好的城里,而不愿意到乡下工作,属人之常情,用强制命令往乡下派教师,也不是好的方法。但可以通过改革,建立一种关心厚爱教师的新机制。比如,对乡村学校骨干教师进行补助,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给予学费补偿,在省这个层面上设立乡村教师关爱基金和奖励基金,保障乡村教师周转住房,让广大乡村教师安心从教。这样的改革,不仅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关爱,而且从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培养农村特别是贫困乡村孩子来说,则是一种更大的关爱。
关爱式改革还可以延伸触角。比如,在武陵山深度贫困区的湖北恩施,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扶贫相结合,委托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及公办幼儿园教师定向培养。就近招收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家庭子女入学,在校免学费、有补助,毕业后返乡从教。这是更有潜力的关爱政策,最大的亮点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产生了一举多赢的综合成效,促进了农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