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仿App统统下架,我们需要做什么

时间:2019-11-26 来源: 作者:

  王心禾

  如今越来越多的时候需要打开手机里的“应用市场”“商店”(以下统称“应用市场”)来下载点什么,结果经常会一下子涌现出很多“长相雷同”的选项,让手机用户一时犯难。选择困难还不是最头疼的事,选错了被坑才真让人难以接受。11月19日新华社报道,山东济南市民韩先生下载了一款名为“××银行信用卡”的App,不久后却发现银行卡被盗刷、莫名被贷款,到银行营业网点核实,被告知所安装的客户端是高仿的。还有市民为交罚单,想下载公安部推出的“交管12123”App,搜索结果排名第一的是名为“12123”、图标为“违”字的App,安装使用后发现也是一款高仿App,不仅无法处理违章,还有大量广告。

  不仅如此,随着高仿App的下载和使用,不少不明就里的手机用户还提交了个人信息,隐私泄露或许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想想就让人揪心。据360发布的《2018年双十一购物安全生态报告》显示,一个月时间内虚假仿冒主流购物App的数量接近4000个,覆盖设备超过30万个,高仿App已形成危害用户网络安全的产业链。

  高仿App的大量涌现,让不特定手机用户的财产和人身安全陷入多重风险,而且这种风险不易避开,从外观信息看,一般手机用户很难辨识出App的真假,这就好像从模样差不多的很多门里试着开一个,靠猜,一旦选错了,可能后悔莫及。所以,必须把高仿App彻底驱逐出应用市场,手机用户才能安心选择,踏实使用。

  如何驱逐高仿App?以现在一些App下载区评论中“骗人的”“假的”信息作为线索追问下去,或者等手机用户发生实际损失,再事后追责,以儆效尤,可能会有一定效果,但从实效性考虑,高仿App一旦上线,哪些人下载、下载后会进行哪些自主操作、会陷入哪些风险中,均极其个体化,不好控也不可控。反过来,如果从源头入手,从所有App在应用市场上架前的审核环节上下功夫,直接切断高仿App与手机用户接触的渠道,应该能更有效地预防大量手机用户利益受损。

  从报道中涉及的案例看,高仿App仿冒最多的是公共服务部门发布的App,尤其民生类App是“重灾区”,如“公交”“银行”“生活”之类,也有一些商业购物App。对此,有关职能部门可以考虑在应用市场和App发布主体之间搭桥,构建一个应用市场上架前强制审核机制。

  让高仿App统统下架是必须的。事实上,不少应用市场设置了内部审核环节,有的在“机器审核”之后还有“人工复查”环节,问题是,一方面目前“人工审核一般只审核名称、内容是否存在违规,对App名称、图标、宣传语等内容是否存在模仿,多数应用市场都疏于甄别”,另一方面审核“政府”“银行”等公共服务机构推出的App资质,从主体角度,应用市场是否具备正当的审核资质?即便正当,依照什么程序来审核?其中如何避免信息泄露、提交的材料属实?相关问题的解决,单靠应用市场一方努力,还不够,需要一个“中间人”进行“安全操作”。

  另外,如何保持应用市场的健康生态体系,还可以向域外寻经验。问题出现了不可怕,漏洞暴露了也不可怕,最要紧的是,重视起来,并尽快着手想出可行的解决方案,那样,离真正解决掉问题的目标,就不远了。

  

法制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