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名片”要凸显城市气质
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正从单纯的经济、规模竞争转向综合性竞争,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许多城市都开始着手改善城市风貌,花大力气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以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个过程中,构建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划,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突破同质化的发展模式,被视为重中之重。然而,在缺少现成经验和可参考目标的背景之下,这样的尝试有的较为成功,有的则在理念和规划等方面有所滞后。老旧工业区“文创化”改造的泛滥,正是这一困惑的具体体现。
巨大的厂房、高耸的烟囱、陈旧而残缺的各类工业设施,本身似乎自带“赛博朋克”式的环境氛围,只要稍加改造,就能沉淀出某种独特的艺术气质。若是在此基础上,辅以一些雕塑场景,建立一部分画廊、美术馆、博物馆,搭配上现代化的消费空间,改造便“大功告成”。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简单,一方面,各地推动更新改造和产业转型的老旧工业项目,普遍存在基础设施陈旧、占地面积广、历史沿革长、复杂情况多等问题;另一方面,国内大多数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集成化程度都不高,普遍存在着创意人才群体规模偏小、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不完整等问题。如果强行改造,仅依靠填空式的、KPI式的招商思维推动,往往会陷入“一厢情愿”的尴尬场面,在设计上毫无创意性和前瞻性可言,具体的产业规划也难以落地。最终原本良好的期待化成泡影不说,很好的工业遗存和城市文化记忆也可能被毁坏殆尽。
诚然,老旧工业区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包袱”,更是城市记忆和文脉的遗存。但对它们的开发和利用,绝非一朝一夕、一时一地,而是需要秉持足够的耐心和定力,为其寻找到符合其自身特点和定位的开发之道。这不仅需要针对性的政策指引,也需要不断促进创意人才、创新科技的集聚。更重要的是在开发过程中,要始终把握住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和精神气质,使其能够代表和彰显城市的文化内涵,这才是城市文创产业升级根本目标所在。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文化和科技等其他业态融合越来越常见的今天,对文创产业的重视、热情和投入,让许多城市拥有了更大的魅力,也彰显出更多的活力。这既是地区经济增长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人们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但无论何种路径的发展模式,都应当在热潮面前保持必要的沉着冷静,始终对接城市文化的个性和品位。如此方能真正建构城市的内涵与气质,释放城市的活力,打造出更为亮眼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