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温度才是科技的尺度
一帮孩子上课时齐刷刷地戴着闪着光的“金箍”,当科幻电影中才有的画面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其情其景令人不寒而栗。在北京青年报针对此事的微博投票中,有超过93%的网友不支持给学生戴头环的做法,且认为这种“黑科技”并没有实际作用。由此我们也不禁要问,这样一款疑点多多且难以服众的所谓高科技产品,是如何堂而皇之地进入小学课堂的,而其安全性是否经过严格的论证,对学生的隐私又如何保障呢?
针对一边倒的舆论质疑,头环生产商则信誓旦旦地表示,该头环并非用来监控学生,也不需要长期佩戴,并将充分保护学生隐私,报告亦不会发给家长等。对于这样的官方回复,大多数人还是将信将疑,而该所学校老师们“学习成绩的确提高了”的回答,则让大众心中的疑团豁然开朗。毕竟,在教育求好求快心态普遍蔓延的当下,但凡有百分之一提高成绩的可能性,家长与学校都会达成高度的默契,并付诸百分之百盲目的勇气与行动。
说来这样的智能头环也并非孤例,从贵州10多所中小学启用的能精准、及时记录学生出勤活动的“智能校服”,到杭州第十一中学上课全程监控、人脸识别30秒一次的“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再到之前充满争议的“1分钟可阅读10万字”的量子波动速读培训,当这些炫目的高科技手段将孩子当成流水线上的产品来定制与监管,并最终汇聚为一组组赤裸裸的数据时,其折射的正是成人巨大的教育焦虑背后强大的操控欲,而这才是这一系列奇葩之举令人细思极恐之处。
今时今日,科技对现实生活的渗透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我们自愿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被窥视,我们常常在大数据构成的网络中为一时便利就轻易放弃自己的隐私。不言而喻,科技已是一把不折不扣的双刃剑,如何趋利避害地用好这把双刃剑,则是当下每一个成年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AI与大数据汹涌而至的时代,当我们在为科技向善还是向恶而争论不休甚至踌躇不前时,须知,人性的温度才是衡量科技唯一的尺度,而对于纯真如白纸的孩子而言,则更应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