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矛盾客家调”推进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赣州市南康区人民调解员深入村组,来到群众身边调解纠纷。
□ 赵多仙
赣州是客家摇篮,95%的人口是客家人。近年来,因土地权属、家庭邻里、婚姻感情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占总量的55%以上。为此,赣州市根据客家人的传统习惯,积极开展“枫桥经验”本土化实践,做实“客家矛盾客家调”工作,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一是突出客家特色。根据客家人地缘相通、人缘相近、亲缘相融和重情理、讲道理、论法理的特点,组建“老师傅”“和事佬”“打铁佬”等客家乡土调解队伍6600余支,选聘调解员3.6万名。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养“法律明白人”57.82万名。通过“屋场说事”“请吃茶”等客家传统方式,对婚姻感情、赡养抚养、财产继承、邻里关系等常见纠纷进行调解,实现“小事不出家门、大事不出村门、难事不出乡门”。比如,瑞金市冈面乡店背村村民黄某因病去世,黄某家人在罗氏山场建坟墓时,遭到该村村民小组罗氏族人强烈反对。后经当地黄姓、罗姓中辈份较高的“老师傅”出面组织调解协商,按照客家人已经动土的坟地不宜更改位置的风俗习惯,说服罗氏族人同意黄某落葬此地,由黄某家人对罗氏予以一定的补偿,并保证今后不再到该山场建坟,一起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案件得到成功化解。
二是搭建调解平台。全市共建成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4185个,推动乡村两级综治中心与便民服务中心一体化运行,实现民安民生深度融合,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围绕征地拆迁、劳资纠纷、交通事故、房地产及物业服务、医患纠纷、学校意外死亡、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深入推进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平台建设。比如,赣州市在全省率先启用“道路交通一体化”平台,由法院、交警、保监分局以及调解组织、鉴定机构、保险公司共同配合,有效破解道路交通事故纠纷审理周期长、赔偿计算繁杂、及时理赔难、部门之间数据壁垒等难题,实现道路交通事故纠纷首问负责、一站服务、就地解决。赣州市还在全省率先建立商事纠纷调解机制,在全市40家商会聘请调解员定期到市中级法院参与商事纠纷调解,发挥商会的“中间人”作用,有效化解各类商事纠纷。2019年以来,全市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8.41万件,成功化解8.23万件,成功率为98%。
三是推进“三调联动”。积极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建立分级调解体系,对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实行分级调处和“一站式”闭环处理,由村居(社区)负责初调、小调,乡镇(街道)负责主调,复杂疑难矛盾由县(市、区)综治中心负责联调。健全衔接联动体系,加强“诉调对接”“警调对接”,提高纠纷调解质效。比如,赣州市经开区凤岗镇峨眉村村民肖某在南康区唐江镇拆卸建房模板时不慎摔下意外死亡,引发纠纷。唐江镇综治中心先后组织了3次调解,但各方对责任的划分仍存在很大分歧。死者家属情绪激动,扬言要“抬尸”群体上访。南康区综治中心受理此案后,立即成立由信访局、安监局、法律顾问、镇村干部组成的矛盾纠纷联合调解小组,经过两次长达20多个小时的调解,最终签订赔偿协议,并及时将调解协议移送至区法院进行司法确认。全面推行矛盾化解“以奖代补”机制,2019年,全市共发放奖励资金400余万元,充分调动了调解员的积极性。同时,着力完善“民转刑”案件防范机制,市综治中心对每起刑事案件进行调查分析,直接约谈案件发生地乡镇(街道)党委书记,进一步压实压紧了基层工作责任。
四是拧紧责任链条。市委将涉稳突出问题、信访积案化解列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聚焦解决的突出问题,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管领域必须管稳定”原则,对涉稳突出问题建立化解责任清单,明确各级各单位主要领导主要责任、分管领导直接责任、部门单位归口责任,精准实施三级预警,点对点发送督办单,实现涉稳隐患可掌控、快处置。2019年,市本级先后交办5批214件涉稳突出问题,已经化解197件,化解率为92.06%。比如,2019年10月,赣州市经开区某楼盘开发商延期交房,300余名业主计划赴市政中心聚集维权。市委政法委获悉情况后,第一时间向经开区发出预警,经开区迅速派出由正县级干部带队的专门工作队深入企业开展矛盾调处工作。经反复沟通,开发商与业主达成协议,并连夜予以兑现,一起聚集上访事件得以成功化解。
(作者系江西省赣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