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谋善治让蜀地宁百姓安——四川创新试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三年成效述评

时间:2022-10-19 来源:四川长安网 作者:佚名

  2.jpg

  

  基础实,百姓安。一域治,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一重要论断为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和要求,第1期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于2020年启动,为期三年,四川14个市州榜上有名。

  

  号角吹响,征途漫漫。

  

  三年来,四川各地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着力构建“体制现代化”,深入推进“五治”融合,坚决防范“五类风险”,互学互鉴、比学赶超,通过创新项目释放基层动能,撬动起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格局”,平安建设群众满意度持续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健全“五大体制”

  

  共治共享引领时代新风

  

  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这三年——四川省市两级党委始终坚持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健全完善党委领导体制。四川省委政法委先后召开全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会、平安四川建设暨全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推进会等一系列会议,制定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工作方案》等文件,

  

  从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宽视野统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

  

  全省各市州党委纷纷把市域社会治理列为“一把手工程”,将市域社会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列入党委政府年度工作要点强力推进,并列入“十四五”规划推进落实。成都市创新“党委领导、双线融合”治理机制,成都市委政法委整体规划市域社会治理,统筹推进平安成都、法治成都建设,筑牢社会综合治理防风险、促法治、保平安底线;在城市党委组织体系中组建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统筹基层党建和社区发展治理,构筑社区发展治理强基础、优服务、惠民生高线。目前已推动建设139个市级创新项目、11个省级创新项目、3个中央政法委重点关注项目。

  

  这三年——

  

  各级政府统筹行政资源,强化要素保障,明晰权限职责、上下贯通、层层推进的治理架构,完善市域社会治理指挥链,将政府责任制严格落实到位。青神县青竹街道创新落实“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推动“条”和“块”拧成“一股绳”,建立政府部门、街道、社区、小区权责清单,明确“什么事项由谁负责”,应由群众解决的一般事项,引导群众自行解决;应由街道负责的常规事项,由街道“交办”解决;应由部门处理的重要事项,由街道“吹哨”解决,有效破解基层权责“失衡”难题,推动实现“看得见、管得着”。

  

  这三年——

  

  工会、共青团、妇联、法学会等群团组织在市域社会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助推市域社会治理走深走实。攀枝花市成立由市市域社会治理办、市委城乡基层治理办、攀枝花学院、市法学会共同参与的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充分发挥攀枝花学院的科研实力优势,整合市法学会会员和社会治理专家力量,研究解决平安攀枝花建设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城乡基层治理等社会治理领域制度创新和难点堵点,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供智力支撑和理论支持。

  

  这三年——

  

  社会组织在配置社会资源、提供社会服务、扩大社会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市域社会治理的社会协同体制日趋完善。自贡市建立社会组织孵化中心积极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动社会组织、社工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打造具有自贡特色的“有事来协商·‘贡’商盐都事”协商平台,让群众有更多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更加积极主动投身基层社会治理。

  

  这三年——

  

  党的群众路线贯穿社会治理全过程,人民群众参与到市域社会治理的数量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广。乐山市以“小积分”激励群众参与“大治理”,坚持市域社会治理与城乡基层治理融合,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社会治理中的强基作用,在全市村(社区)推行“积分制”管理。截至目前,参与积分制管理人数61.3万余人,商家入驻610户,累计申请积分45.9万分,有效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创造性,让群众真正成为市域社会治理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

  

  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人民群众是市域社会治理的见证者、参与者、收获者。

  

  推进“五治融合”

  

  市域治理有了川味配方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蕴含的国家治理方式现代化的新要求,主要体现为“五治”——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

  

  四川各试点地区结合自身特点,创新机制载体,以“五治”打通市域社会治理“神经末梢”,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川味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样本探索成型。

  

  “政治”强引领,“红色堡垒”凝聚治理合力。

  

  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在第三次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交流会上指出,政治引领既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重要经验,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特色,更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

  

  革命老区巴中市将基层党的政治建设作为“主引擎”,建强“中心村综合党委——村党支部——网格(聚居点)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红色堡垒”,凝聚治理合力,延续“革命血脉”;

  

  达州市从各村党员致富带头人、优秀党员、老党员中遴选代表作为“微家家长”,每名“微家家长”联系10名左右党员,每名党员联系附近N户群众,彻底打通了党员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内江市实施小区楼院“红色细胞”建设行动,将党的组织体系覆盖到居民小区楼院……

  

  在四川,党员的力量已经穿透到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党组织领导的区域统筹、条块协同、共建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新格局已然形成。

  

  “法治”做保障,良法矩阵夯实善治根基。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立善法于一域,则一域治。

  

  2021年9月,我省首部地方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眉山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条例》明确了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权利义务,规范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手段、覆盖范围、推进办法和处罚措施等。《条例》施行以来,眉山市建成“美丽眉山·宜居乡村”336个,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2.4%,生活垃圾、污水有效治理率达100%、84.6%,畜禽粪污、秸秆综合利用率在90%以上。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三年来,四川各试点地区着力健全社会领域的制度规范,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粮食安全、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地方立法,通过立良法促善治,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绵阳市养犬管理条例》出台,解决市民养犬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宜宾市围绕长江流域内水污染防治、防护林管理、岸线保护等工作,出台《翠屏山保护条例》《李庄古镇保护条例》等6部地方性法规,高标准建设运行全国首家地级市现代法务集聚区——宜宾三江中心法务区,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德治”润人心,打造崇德向善社会氛围。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自贡市推行“道德银行”工作法,将居民道德先进事迹实行积分化管理,通过“道德积分”享荣誉、换物品、买服务,实现“道德”物质化转变,引导居民主动融入社区治理和建设,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该工作法推行以来,全市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人数上升60%,矛盾纠纷明显减少,社区群众满意度高达95%,居民道德素养、社区自治能力显著提升。

  

  德治是培育市域“善治”的重要基石,是防范市域矛盾风险的免疫系统。三年来,四川各试点地区广泛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精髓,充分发挥德治教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基层治理全过程,形成凡人善举层出不穷、向上向善蔚然成风的良好局面,让市域社会和谐稳定建立在较高的道德水平之上。

  

  “自治”增活力,微治理释放出大能量。

  

  “小区公共收益到底该由谁管理?”“每年的物管费交上去也看不到钱怎么用的,能不能完全公开?”过去,小区业主作为治理主体长期缺位,业主、业主委员会、物业企业间出现严重“信任赤字”。成都市探索推行公开透明、开放参与、信义为本的“信托制”物业服务模式,将原来居民与物业企业的双方买卖关系,转变为业主大会为委托人、物业企业为受托人、全体业主为受益人的三方信义关系,让物业企业回归“忠诚管家”角色,让全体业主做回“小区主人”。

  

  在四川,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从粗放管理到引导自治,各试点地区通过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的自治制度,盘活有效资源,充分释放基层动能,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充分调动社会主体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智治”为支撑,为治理装上“科技引擎”。从光与火,到数与电,再到云与智,智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前端呈现,是体现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标志。

  

  遂宁市印发《遂宁市数“聚”攻坚战实施方案》,开展全市政务资源信息普查摸底、梳理、编目工作,汇聚全市53个部门、68个系统的18亿余条数据,为智治提供大数据支撑。泸州市构建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打造泸州基层智慧治理项目建设城市超级App“酒城e通基层治理服务平台”,集成520余项政务服务、20余项社区服务、817项便民服务,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群众服务新模式。

  

  全省各地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互联网+政法服务”建设,开通“四川公安微户政”系统,户政类业务“一网通办、全程网办”10大项、362类小项,查询类6项;扎实推进互联网法院和移动微法院试点工作,加快建设网上诉讼服务中心、12309检察服务中心网络平台,提供线上线下、跨地域跨层级的“一站式”司法服务……一系列高科技便民举措,将社会治理体系架构、运行机制、工作流程智能化再造,让市域社会治理源动力更足。

  

  化解“五大风险”

  

  “问题清单”变“满意清单”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各种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在第六次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交流会上强调,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确保市域成为重大风险终结地。回眸这三年,四川各试点地区结合自身市域社会特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创新探索治理手段,防范化解五大风险,努力将“问题清单”转化为群众的“满意清单”,以一市一地的安全稳定夯实国家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

  

  着力防范政治安全风险,筑牢抵御各类风险的“压舱石”。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之基。全省各地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作为深化平安四川建设的首要任务,增强风险意识,强化斗争精神,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打好主动仗、整体仗、持久仗,全力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统筹推进反分裂、反颠覆、反渗透、反间谍、反邪教、反恐怖斗争,坚决消除一切危害国家政治安全的风险隐患。

  

  着力防范社会治安风险,点亮“平安灯”守护“烟火气”。

  

  社会治安是市域安全稳定的“基本面”。在甘孜州,游牧、虫草松茸采集将市域管理范围变得流动和不确定,人员复杂管理难、细节隐患防控难、社会治安风险大。甘孜州因地制宜,用流动的治理模式主动适应涉藏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习俗,在虫草松茸采挖临时聚居区、牧民定居集中安置点创新探索流动网格服务管理,建设帐篷式综治站点872个,组建马背上的各类服务队伍1832支,常态开展“巡山梁、访民居、进帐篷”活动、将现代化治理触角延伸到游牧群众的身边,有效地提高了全周期动态治理能力,让治理服务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以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目标,四川打造防范化解社会治安风险的坚固屏障。三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各地打掉涉黑组织148个,涉恶犯罪集团和团伙1468个。截至2021年10月,全省31867个村完成“雪亮工程”建设任务,覆盖率达92%;“慧眼工程”惠及170余万户,“两车卫士”安装119万辆,社会治安防控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切实把“社会安定、人民安宁”落实落细落到实处。

  

  着力防范社会矛盾风险,让市域成为社会矛盾风险“终结地”。

  

  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社会矛盾集聚可能演变为重大风险。及时化解市域内多发易发风险问题,是打造平安稳定社会环境的重要基础。

  

  今年6月底,广安市利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平台“9+X”系统,成功阻止了一起因延期交房导致的群体性事件发生。该系统自动发出预警,显示可能出现的涉众矛盾风险,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随即进行视频巡查检测和情况摸排,同步向公安、住建等相关部门发出风险预警。最终,多部门联合做好协调化解工作,将矛盾化解在早、处置在小。目前,全市通过“清单+专班”开展“问题楼盘”集中清理整治,7个“烂尾楼”项目已有4个交付使用、1个完工待验收、2个主体封顶。

  

  靶向发力、对症开方、精准“拆弹”……党的十九大以来,四川共排查受理各类矛盾纠纷302.9万余件,成功化解298.7万余件,成功率98.6%。今年上半年,全省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市级19个、县级167个、乡级2916个,覆盖率分别为90.5%、91.3%、89.8%;排查受理各类矛盾纠纷31.6万件,成功化解31.2万件,成功率98.7%。

  

  着力防范公共安全风险,全力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四川是全国自然灾害灾种最多、灾次最频繁的省份之一,深入推进城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是着力防范化解市域公共安全风险的重要一环。

  

  面对突如其来的“9.5”泸定地震,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迅速启动省级地震一级应急响应并成立前线联合指挥部,举各方之力开展应急处置。甘孜特警上演“飞夺泸定桥”式救援,护送900多名村民安全转移;泸定县、石棉县共设置125个安置点,集中安置受灾群众1.7万余人;住建部门调集、采购近百套移动厕所第一时间安装到位;卫生部门设立40个临时医疗点,派出500多名医务人员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各项措施的科学实施、各类资源的快速调度、各个环节的有序推进,让灾区人民放心将自己的安全交给党和国家。

  

  针对可能出现的重特大地震、洪涝、地质灾害等多种自然灾害,四川各地在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科技创新、信息化支撑、科普宣传和法治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强系统谋划和推进实施,促进防震减灾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更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着力防范网络安全风险,织密“防护网”筑牢“防火墙”。

  

  网络安全是网络空间清朗的导航舰。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提出,防范化解市域网络安全风险,要大力整治网络乱象,依法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让正能量充盈网络空间。

  

  宜宾市建立打击新型涉网犯罪、警企合作、电子取证“三中心”,实施警种带案入驻,形成一个阵地、一支队伍、一套流程、四大职能、九项机制“11149”全链条打击治理体系,与15家科技公司深度合作,依托大数据资源串并侦查。今年以来,宜宾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33.35%,破案数同比上升91.51%。

  

  针对群众关心的养老诈骗问题,全省公安机关在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中侦办案件3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63名,涉案资金5亿余元,挽回经济损失6700余万元。同时,围绕警惕养老诈骗、车保诈骗、NFT数字藏品乱象等发布预警信息、风险提示20余条,为群众织密网络安全风险“防护网”。

  

  【结语】

  

  谋长远之计,行固本之举,方能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当前,全省各地正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以项目为抓手,加强分类指导,着力推动试点地区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夯基础,不断巩固深化试点工作,14个第1期试点地区正全面落实试点新任务,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加强创新项目建设,有力有序推进试点工作;7个第2期试点地区已经开始先试先行,聚焦推进试点任务,以更实举措推动试点工作全面提质增效。

  

  砥砺奋进新时代,治蜀兴川新征程。

  

  四川市域社会治理将进一步深化试点创建和工作创新,以解决市域内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努力营造出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奋力描绘新时代治蜀兴川的美丽图景。

  

  四川法治报-法治四川新闻客户端记者 曹晋敏 徐雯夏 王一多

  


原文链接:https://www.sichuanpeace.gov.cn/llqy/20221012/266635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法制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