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包头

时间:2023-12-14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作者:佚名

  wKinm2Vo8EmATzEuAAFQQFWhxnk791.jpg

  包头市赛汗塔拉城中草原风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

  也许是因为知道了“包头”这个地名来自于蒙古语“包克图”的谐音,意思是“有鹿的地方”;也许是因为知道了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敕勒川的核心区域就在包头。所以,当我来到这座内蒙古大青山脚下最大的工业城市,有着“草原钢城”和“稀土之都”美誉的包头,走在都市气息浓郁的街头,甚至在参观了一机集团,感受到大国重器呼啸而来的震撼之后,我的脑海里仍在不断地翻卷着青青的草场、遍地的牛羊,还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样的场景。

  我想,包头这座城市的名字本身就携带着草原的记忆。所以,来到这里,即使身处水泥森林,我依然觉得有风不停地从草原深处吹来。所以,当我得知这座城市有国内唯一的城中草原——赛汗塔拉草原时,我竟发出会心一笑,内心没有一丝的惊讶。

  在蒙古语里,“赛汗塔拉”就是“美丽的草原”的意思。“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画卷在四季轮回中翻卷,已经翻卷了千百万年。当赛汗塔拉以为这样的翻卷将成为永恒时,“工业文明”的洪流出现了,被它席卷而过的地方,就如雨后春笋般钻出一栋栋由钢筋水泥组成的森林。在钢筋水泥的森林还没有蔓延到赛汗塔拉时,没有了牛羊和牧人的赛汗塔拉成了一块杂草丛生的地方。时光之河流淌到1985年时,包头的城市决策者毅然决然地让这里成为一片公共绿地;时光之河流淌到1994年时,包头的城市决策者又让这里成为“赛汗塔拉公园”。

  我想,这些城市决策者们,一定都是草原的孩子,内心深处潜藏着对草原的眷恋——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眷恋,时不时要从心底发出呼喊,就像婴儿呼喊着自己的母亲。于是,近四十年的时光就描摹出了我眼前的赛汗塔拉草原。

  草原辽阔,没有一点身处城中的局促与不安。草丛中的紫菀探出羞涩的小脸,打量着行走在赛汗塔拉的我们。棕色的马、红色的马、黑色的马和黑白花牛像一家人似的聚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品尝着青草。没有哪匹马或者哪头牛肯抬头打量我们,只有我们张开好奇的眼睛捕捉它们的一举一动。

  远远看去,三五顶白色的蒙古包就像蘑菇一般点缀在青青的草地上。虽然看不到蒙古包里都住着什么人,但我想此刻的这些蒙古包里一定都飘荡着奶茶的香气、羊肉的香气,还有一曲曲美妙的草原歌曲。蒙古包,也是承载着草原民族乡愁的一个符号。

  站在赛汗塔拉草原,望着草原尽头那一栋栋崭新鲜亮的高楼,望着高楼上空那些飘飘荡荡的洁白的云朵,我心中也涌出了自己的乡愁,想起小时候第一次进城的情景:当我步行十几公里从我家所在的乡村走到县城附近的一处高坡上时,往下一看,一座城市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现在看来,小时候第一次见到的县城只能说有着城市的雏形。但当年初见的那一刻,我对眼前的县城充满了敬畏、充满了向往,也充满了惶恐。当然,今天站在赛汗塔拉草原看眼前这座城市的包头人,一定不会有我当时那样的复杂心绪。不过,以一种打量的目光看自己朝朝暮暮生活着的地方,一定有另一番欣喜吧。

  二

  包头是一座黄河岸边的草原城市。她不仅拥有一片辽阔的城中草原,因为黄河的资源,还拥有一片占地面积将近三千公顷的南海湿地景区。

  南海湿地属于九曲黄河的一段故道。黄河改道南移后形成这么一片辽阔的水面和滩头草地,其中水域面积就有713公顷。

  我们来南海湿地的时候,天空恰好飘洒起了绵绵秋雨。湖边芦苇茂盛,秋天的芦苇让人一下子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样的句子。古时候,包头为边地,想那去国怀乡的人来到这里见到此景,一定会洒几滴英雄泪,勾起万千的愁绪吧。而在今天我们的眼里,这片水域满满的都是江南水乡的温柔与妩媚。芦苇边,一对天鹅带着五只呆萌的小天鹅在湖水中觅食。顺着搭建的浮桥,往湖水更深处走去,湖水清澈得让人心动。湖心岛屿星星点点,有一座稍大一些的岛屿,岛上草木葱茏。我想起了“芦花浅水之滨,天高月小之夜,小舟一叶,轻蓑一袭,虽非天上,究异人间”的句子,用在此处,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水的尽头也是城市的一栋栋高楼,这样的场景又让人联想到赛汗塔拉草原的尽头。一座城市,既有一片辽阔的城中草原,又有一片辽阔的城中湿地,这样大气磅礴的手笔,该让生活在其间的老百姓感到何等幸福!

  从南海湿地往出走,我留意每一个从我身边经过的人,他们中当然有外地来的游客,但更多的应该就是当地人。不管是外地来的游客,还是包头当地人,我发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很灿烂、很温暖的笑——这些从内心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笑容,感染了我,也感染了湖水,湖水轻轻荡漾,伴随着蒙蒙细雨奏出了一支欢快的曲子。这曲子中还藏有多少关于敕勒川的记忆,能说得清楚的也许只有这碧波荡漾的湖水了。

  要了解一座城市的记忆,得去这座城市的博物馆。从南海湿地出来,我们来到包头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在一张张带有文字介绍的图片和实物面前,我感觉自己仿佛进入时光穿梭机,自由地在千年间穿梭,感受着包头这个别称九原的地方、这个昭君出塞经此走向大漠的地方……这些久远的故事经过岁月的打磨,显得更加韵味深长。

  与国内其他城市的博物馆相比,我觉得包头博物馆的古代岩画展览是比较独特的地方。这些刻在石壁上线条简洁又优美的岩画,它们携带着先民什么样的密码,它们默默地立在这里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这些岩画的作者究竟是些什么人?今天的我们面对这些密码可能找到破解的密钥,最终又能破解几分?静静地从它们面前走过,一幅幅岩画就构成了时光的河流,静静地在眼前流淌。神秘以及对未知的敬畏让我们的脚步变得更轻、更轻。

  当地一位讲解员为我们介绍了这座城市的源头,包头有句民谚说:“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可是,眼前的这家仿古的店面招牌明明叫复盛西啊!面对我们的疑惑,讲解员粲然一笑,娓娓道来……

  三

  复盛西是复盛公的分号,复盛公是总公司,复盛西是子公司。谁能想到,包头最古老商号之一的复盛公,竟与一个叫乔贵发的晋商有关。

  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山西祁县人乔贵发还是一个少年,走西口讨生活来到包头。包头处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通要冲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交融之地。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平定噶尔丹叛乱后,内地移民大量涌入包头。到了乾隆二年,才形成了村的规模,还没有出现近代城市的雏形。

  沿着时光之河回溯,我看见一群身着粗布衣、脚踏草鞋、肩头还背着褡裢的汉子,操着山陕一带的口音,风尘仆仆地走到了黄河边,黄河的那边就是草原,他们在焦急地等待着渡船。此时,镜头定格在乔贵发的脸上,这个少年被裹挟在走西口的队伍里,毫不显眼,他清澈的目光里有憧憬、有迷茫,但更多的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坚定——没有回头路可走了!因为回头就只有忍饥挨饿、穷困潦倒。他只能义无反顾地往前闯。

  闯到包头村,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要想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站稳脚跟,在别人的屋檐下讨生活,唯有吃苦耐劳。乔贵发之所以能够在一众人中脱颖而出,除了吃苦耐劳,还有聪明伶俐。

  成功人士大抵既聪明伶俐,又肯下“愚且鲁”的功夫——吃苦耐劳。吃苦耐劳让乔贵发在来到包头后的十年,身边有了一点小积蓄;聪明伶俐又让他不安于现状,他和他的秦姓兄弟琢磨起草料、杂货的买卖。虽然一度亏本,但靠着买卖黄豆的差价获利颇丰,终于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创立了广盛公的字号。可惜因为经验不足,广盛公亏得几乎倒闭。

  关键时刻,幸得好朋友出手相助,广盛公得以翻身,不但还清债务,还收获不少。乔、秦欢庆之余,认为这是复兴基业的起点,一致主张改字号为复盛公。

  这时,时光之河已流淌到嘉庆年间。在蒸蒸日上的生意面前,锣鼓铿锵,乔秦两家子弟粉墨登场。

  乔家子弟遵守祖训勤俭持家,秦家子弟则贪图享乐。岁月这个铁面无私的判官,让坐吃山空的秦家子弟逐次从复盛公号内抽出本金。最终,合资产业复盛公变成了乔家的独资产业。

  复盛西字号是复盛公的子号,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子号也就是集团公司下面的子公司。复盛公先后派生出复盛全、复盛油坊、复盛菜园、复盛西、复盛西面铺等商号。“复”字号的壮大使得包头的商业日趋繁荣,使包头由一个小村逐步成为一座城市。

  后来,乔家人衣锦还乡,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建起一座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且回味绵长的“乔家大院”。

  家规正则家道兴。据说,这是乔贵发晚年告诫子孙生意场上的铁律:诚信为本,就算破产也坚决不能卖假货做假账;要知人善用,学会分辨人才,善待伙计;要有长远的眼光,敢于尝试新行业敢于转型……无论这些规矩是不是真的属于乔家,但我想,它们所传达的不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人生智慧吗?

  今天包头的商业兴旺发达,让鼎盛时的“复”字号也望尘莫及。我想,如源头活水一般的、使一个家族乃至一座城市兴旺发达的基因,依然在包头的血脉中流传。那些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在新时代,必将像铜镜一般越擦越亮,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5731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法制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