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报道 | 云南以法治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织密法治“保障网” 兜起村民“万千事”

时间:2024-04-20 来源:云南省司法厅 作者:佚名

  

  一年前,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苍山西镇淮安村村主任、90后白族姑娘王娇多了一个新身份——村里19名持证上岗的“法律明白人”之一。

  位于苍山西镇北部的淮安村距县城仅两公里,总人口2706人,是一个典型的城乡接合村。在王娇手里,有一个记录村里纠纷调解情况的本子,上面记着因道路建设引起的邻里纠纷、房屋修建带来的合同纠纷、婚姻纠纷等。她说:“去年年底到现在有几十件,其实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每一件都要记录。”

  提及成为“法律明白人”的初心,王娇说:“希望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让老百姓有法律意识,遇到纠纷学会用法律途径解决。”

  近年来,云南把法治乡村建设作为推进全面依法治省和实施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制定了《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不断健全完善法治乡村建设的规划体系、组织体系、责任体系,走出了一条与边疆民族地区特点相适应的法治乡村建设道路。

  在“家门口”化解矛盾纠纷

  在苍山西镇光明村党总支第一党支部书记兼大坪地村民小组组长李斌的家中,一块“李斌法律明白人工作室”的牌子格外引人注目。

  1988年出生的李斌于2014年响应村里号召回乡创业。他和王娇一样,去年当上了“法律明白人”。2022年,云南省启动了“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要求在全省每个村(社区)至少培养5名“法律明白人”,他们既是法律法规的“讲解员”,又是矛盾纠纷的“调解员”。

  人熟、地熟、事熟,是“法律明白人”的工作优势。提及大坪地村民小组100多名村民的家庭情况,李斌如数家珍。为方便拉近与村民的距离,他把“工作室”设在家里。围绕村民关心的婚姻家庭、网络诈骗、危险驾驶等问题,他常将普法宣传融入与村民“拉家常”的过程中。

  “比如村里办喜事,村民坐在一起喝茶聊天,我会提醒大家喝酒不能骑摩托、开车,如果违法会有怎样的后果等。”李斌说,如果专门去普法,大家会打瞌睡的。

  在农村,有些家庭矛盾、邻里纠纷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法律明白人”贴近群众生活,了解来龙去脉、历史根源,更有助于矛盾纠纷的化解。

  对此,王娇深有体会。淮安村有14个村民小组,每名小组长都是“法律明白人”。王娇每周都要向各小组长了解组内矛盾纠纷的处理情况,她说:“如果小组长调解了一两次,调解不下来,我就要参与进去。”

  一次,一名村民小组长看到有户村民正在砌围墙,仔细看才发现,这户村民把房子旁边的一条公共道路围进了自家院子,而这条路另一端还住着7户人家。小组长在沟通无果后,把事情汇报到了村委会。

  “大爷说这条路是他们家老一辈人挖出来的,就属于他们家。”对于发生这样的事,王娇也很惊讶。经过不断积极的沟通,王娇才了解到,原来,大爷家中的老一辈人曾因道路问题跟另外7家人产生纠纷,受过欺负,而这口气他攒到了现在。找到了问题的根源,王娇开始做双方的思想工作,从法、理、情入手,最终将问题妥善解决。

  有时候,王娇觉得自己像“润滑剂”,“村里面有些人思想比较顽固,就通过普法来‘润一润’,帮助他们树立法律意识,邻里之间结了疙瘩,也要去帮他们解一解”。

  如今,大坪地村民小组的村民遇到赡养问题、邻里纠纷等矛盾,都愿意来问问李斌。他也在工作中发现了村民的变化,“以前村里有矛盾纠纷,是靠村里的长者或村干部从中协调,处理效果有时候是暂时的。现在调解矛盾以法律为依据,让村民在知法、懂法后意识到事情的后果,对他们更有约束力了”。

  截至目前,云南省共培养“法律明白人”77372名,他们下沉至村组,打通了法律服务在农村和社区的“最后一公里”,成为一支扎根基层永不走的法治带头人队伍。

  专业法治力量织密基层治理“保障网”

  项目的建设合同、合作社的劳务合同、婚姻矛盾引发的诉讼……虽然王娇不断通过线下集体培训、线上自主学习等方式积累法律知识,但在工作中还是会遇到一些超出个人知识范围又需要及时处理的法律问题。

  对此,王娇表示自己并不慌,因为在她的身后,还有一支专业“帮扶队”。

  大理州依托“万名政法干警进万村”行动,组织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司法行政干警等,与“法律明白人”建立了传帮带结对协作机制,为“法律明白人”提供法律咨询和专业指导。

  “合同中看不懂的地方,写不来的法律文书,都可以请司法部门的工作人员帮忙。”王娇说,有了专业团队的支撑,工作起来更有底气,老百姓的信任度也提升了。

  在云南法治乡村建设中,来自公安、司法、检察院、法院等部门的领导干部会主动下沉到村民身边,通过书记院坝(楼宇)协商会等议事协商形式,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现在我们村实施‘院子入景’后,大家安全问题如何解决?”“有人私挖乱釆该如何处理?”“小孩厌学不愿上学该怎么办?”这是在光明村鸡茨坪村民小组农户家的核桃树下召开的书记院坝(楼宇)协商会现场,村民代表提出的问题。面对面解答问题、进行政策宣传的,是来自漾濞县委政法委、县公安局、县检察院、县法院、县司法局等部门的领导干部。

  “院坝”即“院子中的平地”,“每次院坝会召开之前,我们都会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向村民搜集问题。”苍山西镇党委书记罗欣荣表示,对于村民反映较多、但镇一级解答不了的问题,他们会邀请县一级的部门来回答。

  这是31岁的漾濞县检察院副检察长代媛第三次参加书记院坝(楼宇)协商会。

  部分村民关注到了私挖乱釆现象。代媛说,“近年来,我们检察院通过网格员将检察触角延伸到基层,让老百姓充分了解了什么是公益诉讼”。现场,她也向村民具体介绍了发现相关线索后向检察机关举报的3种方式。

  工作中,代媛对于基层群众法律意识,特别是维权意识的增强深有感触。她说:“以前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基本是在工作中发现的,很少有老百姓知道可以向检察院申请监督,现在碰到讨薪、行政争议的事项,越来越多老百姓主动到检察院来。”

  在大理州副州长、州公安局局长杨坤看来,书记院坝(楼宇)协商会解决了干群沟通问题,激活了法治乡村建设的“神经末梢”,也提升了群众参与民主管理和基层法治实践的积极性。

  法治护航特色产业发展

  大理州鹤庆县草海镇新华村新华银器小镇银匠特色调解室门口,挂着一副很有当地特色的对联:“锤锤有声再敲千年非遗秀 和合无讼共谱万户文明风”。

  在“高原水乡”新华村,银器加工已有超过1000年的历史。2014年,“鹤庆银器锻制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旅游和银器加工已成为新华村产业发展的两大引擎。但在银器加工业发展过程中,新华村面临着商标雷同等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

  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鹤庆县人民法院立足地方文化特色,建立集多元化调解纠纷、非遗司法保护工作和旅游巡回法庭工作于一体的银匠特色调解室。

  鹤庆县人民法院副院长芶克祥表示,目前虽然大理州知识产权方面是由漾濞县人民法院集中管辖,但银匠调解室征得双方同意后可组织进行调解。同时,调解室还可以为银器产品提供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咨询,并通过侵权案例的介绍以及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提升银匠的维权意识。

  在调解室的墙上,挂着寸发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介绍,而他们的另一个身份是特邀调解员。芶克祥提到,通过构建“法官+工匠”的多元化解纠纷模式,在银铜器买卖、加工、运输、定做等案件的调解过程中,特邀调解员可以根据自身对银器锻制知识、技艺的了解掌握,为法官提供专业支持。

  此外,银匠调解室还针对旅游纠纷案件设立了“绿色通道”,对于游客在景区内的旅游服务合同、财产损害等纠纷,可以依法实现快审速裁、即时履行。

  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使花卉成为云南的特色产业。在丽江市古城区开南街道贵峰社区,有一个现代高效花卉产业园,以发展鲜切花、花卉种苗、地方特色花卉为主。

  它的建设发展,得益于从贵峰社区流转出的1000多亩土地。“刚开始有的群众不配合,搬迁工作难做啊。”贵峰社区党委书记、“法律明白人”和立峰说,以前村民自己种地,突然要把土地收回来流转,很多村民不适应。

  为化解土地流转产生的矛盾纠纷,古城区一方面以基层社会治理为抓手,整合优化资源力量,建成集分析研判室、矛盾纠纷调处、公共法律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工作室,对群众相关诉求意见实行“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另一方面,社区干部通过不断进行普法宣传、上门做工作,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

  如今,通过土地流转,村民除了有土地租金收入,还能在花卉产业园就业获得劳务收入,贵峰社区也先后被评为云南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和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

  



原文链接:http://sft.yn.gov.cn:80/fzxcjy/384075.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法制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