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村善治长美的法治密码
日前,广东省委农办、省委组织部等7部门联合公布2023年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其中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程江村、城东镇玉水村、石月村、隆文镇木寨村、松源镇横坊村、桃尧镇桃溪村、桃源村等7个村入选。
乡村治理“百镇千村”示范村镇是全省乡村治理的引领力量,是乡村善治的先进典型和示范样板。此次梅县区7个乡村入选省名单,这是梅县区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效体现。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梅县区7村何以获评示范?有哪些先进的经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近日,记者走访多个示范村,探寻其背后善治长美的密码。
党建引领
“支部+协会,群众得实惠”
走进梅县区城东镇玉水村,村道平坦宽阔,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一辆辆客车从远方驶来,学生们成群结队地在村里参观游览,兴奋不已。玉水村“两委”委员郭加平介绍道:“玉水村是广东首个‘厨师之乡’,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想要品尝美味的客家菜。”
玉水村是广东首个“厨师之乡”。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玉水村厨师资源丰富,相继走出多位名厨,村内半数以上的家庭有成员外出做厨,东至上海、西至甘肃、北至黑龙江,遍布全国27个省份。
立足当地丰富的厨师资源,以被授予“厨师之乡”称号和实施“粤菜师傅”工程、“客家菜师傅”工程为契机,玉水村以“名厨”为人才振兴切入点,促进“厨”产业链发展,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以‘党建+人才’的方式,我们成立了‘玉水厨乡烹饪协会’,设立了客家菜师傅培训基地,采取‘政府组织、名厨授课、群众参与’的形式开展培训。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六期培训班,培训学员近千人。”郭加平说,学员包括玉水村对餐饮行业感兴趣的村民、周边地区的脱贫户、梅县区技工学校的学生以及外市厨师学校对客家菜有培训需求的学员等。
从事餐饮行业的梁颂伯便是其中一员,他告诉记者:“在培训课上,我学习了盐焗鸡、梅菜扣肉、卤鸭等菜肴的制作和搭配,对我个人的厨艺提高很有帮助。”
通过党建力量,将优势资源合理利用开发,玉水村以“支部+协会,群众得实惠”的模式,提高农民就业技能。目前,全村从事餐饮服务行业村民超千人,占全村人口三分之一多,有力促进村民增收、农民致富。
除了培养客家菜师傅、壮大厨师人才队伍,玉水村还以党建引领带动为抓手,推动“厨师之乡”各项事业建设,配合做好土地规划承包租赁、合约协议落地签订和配套资金政策支持等,悉心助力乡贤投资本村实业开发,全力擦亮玉水厨乡品牌。
该村引进乡贤企业广东小蛮牛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蛮牛”),主要建设厨师培训基地、民宿、特色餐厅等,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游玩,带动就业150多人。
企业的茁壮成长同样离不开村“两委”的支持。玉水村“产业村长”、小蛮牛总经理杨扬说:“玉水村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比如为我们找好环保公司,定期处理厨余垃圾,减轻了排污负担。”
玉水村人才兴旺、产业兴盛,在其中发挥堡垒和示范带动作用的是基层党员和党组织。其实,不只是玉水村,在其他村的乡村治理中也少不了党员干部的身影。
如梅县区桃尧镇的桃源村,在“三清三拆三整治”中,该村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头参与拆除自家危破房,推动工作全面铺开。据统计,2023年桃源村拆除自家危旧房、废弃猪牛栏共3275平方米,外立面改造127户,显著提高了村民的居住环境。
一直以来,党建力量在乡村治理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梅县区全面培训提升镇村领导班子乡村治理能力,健全村党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领导机制,巩固村党组织书记“三个一肩挑”成果。扎实认真抓好党建各项具体工作,结合实际,以提升组织力、凝聚力为重点,努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村民办实事、解难题。
三治融合
每个村培养2名“法律明白人”
在梅县区松源镇横坊村的党务村务公开栏上,一个个文件和表格向村民们公示近期村中的各项事务。公示内容涉及农村宅基地、采伐林木、林地使用等村民关心的公共事务。
这是横坊村实施的“阳光村务工程”。该村党总支部书记温裕松表示,通过村务公开栏主动公开涉及村集体利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村委做到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保障村民知情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不仅是村务公开,横坊村还制定了村规民约,严格执行村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的议事决策程序,村民监督委员会全程参与监督。
温永庆是横坊村的村民小组长,广泛参与该村的村民自治活动。他告诉记者,“我比较关心农田问题,之前村里的农田水渠要改建,是否建、怎么建、建在哪,这些问题都由我们村民一起讨论决定。”
村中事务村民说了算,村集体增收村民生活改善。据介绍,此前横坊村村民决定将征地补助款690多万元用于投资,使村集体每年增收约30万元,其中部分收益用于村中60岁以上老人福利和提升乡村治理风貌。
在乡村治理中,自治是基层运行的基本方式,而与之并行的还有法治与德治。
在梅县区城东镇石月村,基层法治工作的开展打通了乡村法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该村“两委”干部廖宁扬说:“我们设置有人民法庭诉讼点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配备法律顾问一名,为村民提供服务。”
黄柳清是石月村的驻村律师。她表示,“我的主要工作是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和普法宣传,村民咨询较多的是婚姻家庭、土地林地和邻里纠纷等问题。”
除了法律咨询,黄柳清还会定期法律讲座和座谈会,普及法律知识。在每月召开的座谈会中,黄柳清会与村中的“法律明白人”讨论村中哪些村民有法律服务需求、是否有矛盾需要调处等。每年还会对“法律明白人”进行培训。
“法律明白人”是石月村法治建设的一大特色,通常由村中有一定威望的人担任,今年71岁的廖文生就是其中之一。廖文生是一名退休工人,同时也是一名有着46年党龄的老党员。他认为团结群众,化解群众之间的矛盾和纠纷是一名党员的责任。
廖文生待人友善,乐于助人,受到村里人敬重。再加上他阅历丰富,善于劝解,石月村的村干部经常向他请教矛盾调处的经验。廖文生也经常将村民请到家中分享法律知识,提高道德意识,将法治与德治二者结合,化解村民间的矛盾。
作为乡村治理体系的三要素,自治、法治、德治相互关联、相互交融,以这三要素为基础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如丙村镇的程江村,成立了村民理事会,与时俱进制定村规民约。以法治为主题,采取多种形式推进法治宣传,切实提高了群众法治意识。推进文明实践站活动、适时开展敬老爱老宣讲活动以及精神文明活动,在乡村治理中将自治、法治、德治巧妙结合,合理运用。
近年来,梅县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加强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畅通意见建议反馈渠道深化“阳光村务”示范工作。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加强乡村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培养2名以上“法律明白人”。并以传统优秀文化、村规民约和现代先进理念为依托,通过强化道德的教化功能,形成乡村公共意识、维护乡村秩序、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文化赋能
用文化和历史打动人心
“横坊乡村,群山拥抱,溪河相伴,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松源横坊村文化博览馆中的横坊颂如是写道。
据了解,该博览馆由继雅学校改建而成,横坊村村委副主任、文化博览馆管理员温正龙说:“继雅学校有着118年历史,是村中许多人共同的母校,她的名字来源于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
文化博览馆中陈列着许多老物件,有产于上世纪的瓷碗、一百多岁的竹凳、老式的雕花家具等。这些陈旧又富有生活气息的物件让前来参观的村民们仿佛穿越时空,亲历横坊村过往的历史。
文化博览馆内,陈列着许多老物件。受访者供图
“我们经常在文化博览馆中举办活动,比如召集村民一起看一场电影,或是邀请亲子家庭来看书、练习毛笔字。”温正龙道。
横坊村举办亲子活动,家长与孩子们在石头上作画。受访者供图
文化博览馆旁是新建成的党章学堂,其中详细展出了中共一大到二十大的党章党史,让参观者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程,更加珍惜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据温正龙介绍,党章学堂是在松源镇党委政府和广州市荔湾区驻松源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于去年9月由荒废的幼儿园改造而成,占地2000多平方米。
“为了丰富观感体验,镇里专门培养了讲解员,拓展观者的视野,通过互动,也可加深参观者的记忆。”松源镇副镇长郑建华表示,镇里将根据游客的反馈继续完善布展,优化细节,把“党章学堂”打造成精品展馆,进一步带旺村里的人气。
文化和历史往往最能打动人心。文化博览馆和党章学堂既是横坊村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的载体,也成为了村民们体验文化、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和谐文明的乡风正逐渐形成。像横坊村这样以文化赋能促进乡村治理的村子在梅县区还有很多。
桃尧镇桃溪村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墙、公示牌、宣传语,营造浓厚的文明新风氛围。一墙一阵地、一画一故事、一处一风景,在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美化了农村环境。
桃溪村农耕文化墙上挂有犁耙、蓑衣、斗笠等农具,颇具田园风味。受访者供图
隆文镇木寨村筹资660万元建设裕华广场与溪背一河两岸休闲绿道。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利用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精神文明建设阵地,广泛开展政策法规、科普知识和文明新风的宣传活动,引导和组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近年来,梅县区持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工程,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水平。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创新发展客家文化,加强传统村落、古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保护。
竞标争先
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芦陵村:积分制“积”出治理新动能
丙村镇芦陵村村委会一旁的公告栏上,一则则村规民约分外醒目。仔细观察,记者发现,芦陵村的村规民约包括社会治安、村风民俗、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环境卫生等五个方面。与之相关的,还有芦陵村村规民约积分评定表,“做好人好事”“积极参与镇村志愿工作”“庭院栽花植绿”等都是加分项。
该村党支部书记叶继联介绍,村里成立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工作小组,科学系统谋划和梳理村级组织治理事项,通过召开村“两委”会议、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将好人好事、人居环境、撂荒复耕、支持村级工作等纳入村规民约,形成《丙村镇芦陵村村规民约》《芦陵村村规民约具体实施方案(试行)》。
“村民做得好的地方加分,做得差的地方减分,通过设置红黑榜表扬先进,纠正村民一些不够文明的言行举止,每年年终打一次分,并对表现突出的村民进行奖励。”叶继联说。
从软弱涣散村到全国示范村,从“各扫门前雪”到全民共参与,村规民约积分制“积”出了乡村治理新动能,让这座山水相依的小村庄“里子”更实,“面子”更亮。
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南下村:“313”模式提高治理水平
与芦陵村一样,南下村也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治理模式,即“313”治理模式。
该村村委会副主任刘春霞介绍道,第一个“3”指的是三级网格治理体系,通过精细的网格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位;“1”指的是一网统管运行机制,把基层各项工作纳入网格,网格员主动联系群众、掌握民情、服务群众,打通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第二个“3”则指的是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依托的“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模式。
“‘313’治理模式让我们的工作效率明显提升。松口镇因地势原因易发内涝,南下村涧子圳小组发生内涝多户村民房屋进水,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我们迅速进行抽水引流疏通排涝。”刘春霞说,之后村两委干部通过调研考察地形现状,针对内涝问题进行圳道改进、重新铺设涵管等,降低内涝再次发生的风险。
通过“313”治理模式,南下村治理活力不断激发,治理水平稳步提升,并先后获得“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乡村治理‘百镇千村’示范村”,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原文链接:http://sft.gd.gov.cn/sfw/xwdt/qmyfzs/content/post_440856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