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123”模式助推法治文化结硕果
近年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为主线,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举措,健全工作机制,探索形成了“123”法治文化建设新模式,即建立“一套机制”、巩固“两大基地”、实施“三项工程”,全面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法治文化建设新格局,为推进法治海西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建立健全“一套机制”
一是健全领导机制。认真贯彻落实《青海省<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的若干措施》,将其作为全面依法治州战略基础工程,纳入法治宣传教育五年规划,明确州县乡村四级法治文化建设“四个一”目标任务(即打造一个阵地、创作一部作品、成立一支队伍、建立一套媒体平台),与法治海西建设、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建设。二是健全协作机制。强化协作联动机制,在纵向协作中,州与市县、市县与乡镇(街道)上下联动;在横向协作中,司法机关、执法机关、文化部门、文艺部门、宣传部门左右联动,形成配合密切、协作紧密、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三是健全考核机制。在“八五”普法规划考核体系中,加大法治文化建设的考核权重、量化指标和刚性要求,进一步明确考核要求、量化工作指标,落实主体责任,保障法治文化建设深入推进。
着力巩固“两大基地”
一是巩固线上法治文化基地。有效发挥网络媒体优势,以云课堂、微讲堂、线上谈等专栏或专题形式,持续开展线上法治文化建设。宪法“听看读答秀”活动、“宪法宣传天路行”“宪法邮路进万家”等主题普法活动,实现线上线下良性互动。法治微电影《马赛克》《高原上的布谷鸟》《渔刺》等法治作品不间断为群众送上“法治食粮”,推动普法宣传从“静态”向“动态”迭代升级。二是巩固线下法治文化基地。因地制宜建设不同类型、特点、规模的法治文化场馆、公园、广场、街区、长廊等法治阵地,形成海西特色法治文化集群,州县乡村四级法治文化阵地覆盖率逐年增长。在此基础上,积极组建以文学联合会、基层理论宣讲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艺团体等专业人员组成的“法治文化”服务队人才库,把法治要素植入百姓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活动形式之中,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全力实施“三项工程”
一是实施法治文化阵地提升工程。相继打造宪法、民法典主题公园,法治主题展馆、广场,法治文化商业街、长廊等法治文化阵地。截至目前,创建命名“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6个。二是实施法治文化惠民工程。探索实施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精品力作,统筹开展寓教于乐的法治文化惠民活动,有效延展法治文化建设“神经末梢”。举办习近平法治思想“双百报告会”,开展全州民法典文艺宣讲基层巡演等活动,有效拓展全民普法的深度和广度。三是实施法治乡村强基工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率先挂牌运行“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一村一法律顾问”全覆盖;深入实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法律明白人”“十百千”培养工程,积极推广乡村治理积分制、红黑榜制等基层自治制度。出台实施《海西州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推动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原文链接:http://sft.qinghai.gov.cn/pub/qhsfxzw/sfxzyw/jcgz/202408/t20240821_12304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