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青简 |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眼眸所见、成长所经,无不是家乡紧随祖国的繁荣昌盛。——题记
我幸福地出生在金秋十月,父母都是农民。父亲是沙洋县爱国村人,母亲是沙市区东岳村人。高中毕业后,父亲便孤身一人从外乡来到东岳村,彼时的父亲虽身无分文,但经媒人说合,父亲的仪表堂堂和勤快踏实很快受到母亲的青睐。婚后俩人从零开始,白手起家。彼时的神州大地,无数像他们这样的小俩口,怀揣希望,憧憬未来,在田间地头、工坊车间,挥汗如雨、辛勤劳作。
改革开放春风吹拂的次年,父母喜得儿女双全,生活愈发“好”起来。从八十年代初期,父母开始养鸡养猪,养鹌鹑种蘑菇,再后来承包了渔塘。父亲订阅养殖类的月刊来学习防治鱼病、了解特种养殖信息等。当我家养殖的鹌鹑下蛋时,第一次看到黑褐色斑点蛋壳的乡亲们好心提醒父母:“不要让伢们吃鹌鹑蛋,小心脸上长满雀斑啊!”现在年逾四十的我,每当看到餐桌上的鹌鹑蛋总想起这句话,仍会莞尔一笑、心里涌上几分温暖。那时鹌鹑的销路特别俏,最好的时节,父母每天能向荆州宾馆送几百只鹌鹑制作卤食。
深秋的凌晨,父亲邀上八九个乡亲,撒开十余米长的大渔网,当天边泛微白时,他们从东头的池底缓缓匀速拉至西头,映着晨曦的鱼鳞光照亮了父亲和乡亲快乐的笑脸。父亲有着超强的数字心算本领,尽管鱼价随行就市,每天变动,譬如当天共捕起385斤白鲢(1.28元/斤)和38斤鲫鱼(4.85元/斤),但父亲总能飞快地心算出两种鱼的总价钱,分毫不差、堪称计算器,因此,父亲常被请去算账记账。于是乎,这一二十年,我家餐桌上顿顿皆是江汉平原美味的鱼类。劳作之余,父母一起肩挑背扛,用整整一个夏天夯实了地基,来年开春,盖起村里第一幢三层小楼。彼时的神州大地,无数的小家庭通过勤劳致富并喜迁新居,一幢幢楼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随着拔乱反正和政策放开,父亲的亲族平反后陆续来寻他,直至相认。母亲满心欢喜地接纳了一大家亲戚。小小的家庭逢年过节新添了许多双碗筷,席间长辈们诉说今年的收成,展望来年的光景,道着彼此的祝福,饮下畅快的酒酿;我们小辈则口中衔食,手中拿物,转圈的疯跑嬉闹,一起喜迎新年的到来。自记事起,故乡的堂姐就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二伯家里人多地少,政策又刚刚落实,生计艰难,堂姐来我家,和我同住一屋,姐姐勤劳聪明,很快融入了家庭。直到现在我也一直喊姐姐,打心底认她就是我的亲姐姐。亲人互帮互助,不少贫困地区的孩子被送往条件好一些的亲人那里,开始新的生活。彼时的神州大地,改开的春风过处,万象更新,无数家庭和个人的命运随时代发展而转折。
回乡,回故乡,回父亲朝思暮想的故乡。一开始,客车只到镇上,不通村里。车行半日,午时姐姐带着我、我哥下了车,啃了点锅盔,踏上了路人指点的方向。昨夜落了雪,姐姐牵着我们,沿着脚印踏行,路越走越远,越走越长,镇上的房屋已然不见,周遭是白雪皑皑的田地和东西错落的刺林,偶尔有走兽惊起,闪入路旁的雪堆。也不知穿过了几个村庄,低低的几声犬吠似在耳边却又渐行渐远。日头偏西北风渐起,天空簌簌地落起雪来,雪借风势越下越大,将周遭的痕迹尽皆抹去,只剩白茫茫的一片。姐姐紧紧带着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赶路,我们偏离了小路踏进了田野,积雪越踩越深,彼此只听到沉重的呼吸声。又紧走一阵,远处升起缕缕炊烟并亮起点点灯火,姐姐带我们爬上一个陡坡,凭着记忆认出了村庄的轮廓,到家了!后来,我才明白,原来,乡愁就是一条湖泊,家乡在湖的这头,故乡在湖的那头,湖好长好大,名叫“长湖”。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改革开放四十六年,家乡有了机场,通了高铁,修了城市快速路,各式各样的立交桥在城市上方如阡陌纵横,昔日的城中村变成了高楼大厦,曾经的田野变成了公园,体育馆、图书馆、购物中心、医院综合体拔地而起,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此刻的神州大地,处处新城处处家,绽放着花样美丽。
古有千里江陵一日还,今有长江汉江六刻达。2014年国家修成引江济汉大运河,作为南水北调的配套工程,运河斜穿长湖,直接从故乡门前划过,滋养和灌溉着这片丰饶的土地。运河起于家乡,经过故乡,长湖如一汪明月串起长江与汉江,从此直连家乡与故乡。如今沿着运河两岸,穿行于如画的长湖湿地公园,蜿蜒的林间步道,间缀着莲叶何田田;翠绿的银杏护堤林,一直向远方绵延。昔日回故乡朝发夕至,而今开车回家,沿着运河渠顶公路一个半小时直达。
春日,车行在粉紫色的紫云英花海和黄灿灿的油菜花的柏油路间,嗡嗡的蜜蜂更添乡趣;夏日,穿行于绿团粉黛的莲田中,听取蛙声一片;秋日,穿过黄甸甸的稻田,驶入一树金黄的银杏林;冬日,划破湿地公园的雾霭,惊起湖旁苇丛中的飞鸟沓沓。此时此刻亦如彼时彼刻,神州大地处处升起的袅袅炊烟,指引着游子们归乡的路。
忆昔感今,更喜月是故乡明。
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正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祖国大地的伟大时代。我的家乡攸县,又称梅城,地处湘东南部,因攸河贯穿全县南北而得名,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于西汉高祖五年正式置县,可谓历史悠久。我的家在离县城50公里的一个偏僻小山村,一条小河穿村而过,一条黄泥巴路连接村外的世界。
童年的记忆是温暖的,也是艰苦的。小时候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11路”,每天上学要走一个小时的路才能到,最怕下雨,一步一滑,脚底还粘着很厚的黄泥巴,简直寸步难行。儿时记忆中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去镇上赶集,可以看看外面的热闹,运气好的话缠着父亲还可以得到一点糖果、粑粑,在一年也吃不上几次肉的年代,诱惑还是很大的。可每次去要走十五里山路,来回就是三十里,对于小孩子来说是一个考验,虽然累但还是乐此不疲。家里有三间瓦房,墙是泥土夯成的,一间正厅、一间堂屋、一间卧室,另外还有一间茅草房,是猪圈和厕所。房子地基没有打牢,栋梁发生严重偏斜,在外墙用树桩顶着,一到刮风下雨的时候,全家就提心吊胆,怕房子会随时倒塌,一家人住在一个卧室里,虽有点挤,但也还算温暖。
穷苦孩子早当家。小时候父母身体不好,父亲患有哮喘、眼疾,母亲腿脚不利索,不能干农活,家里条件很差。从小开始我就是一边上学一边干活,早上天刚泛白就要起来挑水,挑完水再去放牛,下午放学后要去砍柴、挑水、扯猪草等,周而复始,天天如此。家乡主产水稻,最怕的就是暑假持续近一个月的“双抢”,要抢收抢种,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高温酷暑烈日当空,有时实在口渴的不行,田坎里的水也要喝上几口。插秧的时候水里的蚂蟥很厉害,记得最多的时候脚上吸了七八条,拔出来流了很多的血,到傍晚野外的蚊子像轰炸机一样到处叮咬,但也顾不了那么多。因水资源不足,为了不耽误第二天耕田,经常到下半夜了还要去排队放水,荒郊野岭的,真的很恐惧。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梅城的山水涵养了攸县人淳朴善良、崇文重教、“吃得苦霸得蛮”的精神品格。九十年代初,因为父母常年生病,家里已是负债累累,可他们依然低三下四的四处借钱供我读完高中,后因父亲病重,不得已才中断学业参军入伍。记忆中,父亲对我学习是要求最严格的,如果期末考试没有得到奖,都是要罚跪挨打的,有一次甚至直接把我扔进了猪圈。从小以来父母没有给我们讲过什么大道理,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要多吃苦、多干一点事、人不会累死的”“要努力读书,只有读书才有出路”“做人要善良,不要害人,多做好事才有福报”等等。父母的话我一直牢记在心,在二十多年的工作中,虽没有干出多大的成绩,但始终勤勉踏实,与人为善,清清白白,无愧于父母。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家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外出务工的攸县人凭着“霸得蛮”的劲头敢闯敢拼,创建了深圳的“的士车队”,成为湖南省著名劳务品牌,长沙的超市、北京的菜市、湘潭的布市都是攸县人的显著标志。同时,煤矿产业也迎来了大发展,当时仅一个黄丰桥镇一年就收入13个亿,攸县人靠这几样就获得了富足的生活。2000年8月,离家三年的我踏上了探亲的归途,印象最深的是走了很多年的泥巴路修成了水泥路,再也不用踏着一脚烂泥回家。家乡还办起很多小工厂,平时母亲会在家里加工鞭炮筒,姐姐也在玩具厂上班赚钱贴补家用。几年后,家里的危房也终于改建成了高大宽敞的楼房,再也不用担心刮风下雨了。
攸县依靠挖煤致了富,但也付出了破坏环境的代价。进入新时代,随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确立,攸县人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子。曾经徐霞客笔下的攸州挖煤人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高科技企业产业工人忙碌的身影,全县经济驶入健康发展快车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大批景点也面向游客开放,国家级地质公园——酒仙湖风景旅游区云蒸雾绕,有如仙境,造型独特的白龙洞,一峰独秀的灵龟山,幽静古朴的宝宁禅寺,重建后的石山书院,傲立在攸州公园之巅的文昌阁,都在向世人展示着梅城的独有魅力。
随着党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迎来了新发展。如今再回到家乡,水泥路成了更平坦的沥青路,路旁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更多的绿色、高科技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了小汽车,很多家庭盖起了豪华小别墅,农村土地流转,种粮大户全机械化操作,种田成了致富新途径,邻居大妈们也跳起了欢快的广场舞、健身操。农村山美水美空气好,家乡成为我们这些远方游子心灵休憩的最好归处。
岁月匆匆,转眼间,我已经在荆州工作了十年多。在这里,结识了朋友、组建了家庭、融入了环境,但在我心中有一个永远的牵挂,就是那个充满温暖和回忆的地方——我的家乡潍坊。
它位于山东半岛东部,是一片充满活力与温情的土地。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家乡,我心中便涌动着一股难以言表的亲切与自豪。潍坊,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潍坊,气候四季分明。记忆中的小城,春天,花香四溢,尤其是那满园的桃花,仿佛给大地穿上一层粉色的纱衣,与蓝天白云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夏天,绿树成荫、河水清澈,河面上偶尔漂过的几朵荷花,为炎热的季节带来一丝清凉;秋风起时,金黄的落叶铺满河岸,踏上去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冬日,则是另一番景象,河面偶尔结冰,漫天大雪,孩子们在雪中嬉戏,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
潍坊,风筝举世闻名。每年的潍坊国际风筝节,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那时的天空,仿佛被五彩斑斓的风筝所占据,它们或高或低,或远或近,如同一个个生动的梦,在蓝天白云间自由翱翔。小时候,在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春日里,和小伙伴一起亲手放飞属于自己的风筝,感受着那份随风而起的自由与快乐。潍坊的风筝不仅是儿时的玩具,更是我们心中对自由和梦想的向往。
潍坊,剪纸充满智慧。剪纸,是一种将纸张折叠裁剪成各种图案的传统艺术。那些色彩鲜艳、图案丰富的剪纸图案,不仅装点了无数个家庭的春节,更承载着潍坊人民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直到现在每年春节,我都会带着自己的小孩一起剪纸、一起贴窗花,感受浓浓的乡情。
潍坊,特产种类丰富。每当秋季,潍坊的大街小巷弥漫着萝卜的清香。市场上各种萝卜制品琳琅满目,每一种都充满家乡的味道。煎饼更是童年味蕾上的记忆。每次都会坐在灶台旁边,看着妈妈熟练地做出一张张薄如蝉翼的煎饼,卷上自己可口的菜肴,这种幸福持续了整个童年。这种味道现在只能在回家乡的那几日能够回味。
在外地工作的十年里,我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家乡在我心中的独特地位。家乡不仅是我成长的地方,更是我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归宿。无论我走到哪里,那份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都会伴随着我。每当春节,我会带着自己的小家庭回到家乡,漫步在家乡的小巷里,感受那份亲切和宁静;品尝家乡的美食,感受那份熟悉和满足;与亲人朋友相聚,分享彼此的喜悦和成长。
潍坊,我的家乡,一个充满记忆的地方。无论我走到哪里,那份深藏于心的家乡情怀却永远不会改变。愿我的家乡潍坊,永远繁荣昌盛,美丽如初。
原文链接:http://hubeigy.hbfy.gov.cn/article/detail/2024/09/id/813604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