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智慧 拢聚民心
这是一座智慧的城市。2020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上,上海一举摘得“世界智慧城市大奖”桂冠,这是中国城市首次获此荣誉。
这是一座人性化的城市。开放、包容、服务、效率是上海的名片,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归宿。
一座城市的品格无处不在。记者来到上海二中院采访时,发现该院的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也深深镌刻着智慧、人性化等“上海基因”。在这里,人民群众不但享受着智慧法院带来的“数字红利”,也深深受益于一站式建设带来的便利、高效以及浓浓的人文关怀。
服务,“黑科技”加持
“嘀”的一声,一刷身份证,磨砂玻璃门缓缓开启,步入其中,宛如进入了安静的太空舱,环境炫酷时尚,触摸式电脑一体机、摄像头、高拍仪、打印机等智能设备一应俱全。
这就是上海二中院在一站式建设中推出的“黑科技”——“智慧舱”。
“立案迅速、查询便捷,基本都能自助解决。”前来诉讼服务中心查询案件进展的廖律师赞叹道。
2019年10月25日,上海法院首个“智慧舱”在上海二中院诉讼服务大厅投入使用,“智慧舱”共有20余项功能,分为“我要查”“我要办”两大类,可为当事人提供立案登记、诉讼辅助书写、材料上传、案件查询、诉讼费缴纳等服务,充分满足了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2020年,“智慧舱”获评“上海智慧城市建设优秀案例”,是该院众多诉讼服务的“黑科技”之一。
差不多每半个小时,倪晓樱就要脱掉那副已经变黑了的一次性橡胶手套,换上新的,继续熟练地进行扫描,她是“云平台”的扫描员,纸质材料经过她的手,就变成了电子卷宗进入了卷宗系统。
与此同时,承办法官的电脑上弹出一条消息:“收发中心已收到×××号诉讼材料,将于当日扫描进入该案电子卷宗系统,请您准备接收该诉讼材料,并可在电子卷宗系统内查询。”
准确、迅捷、清爽。“云平台”像一张过滤网,所有纸质诉讼材料到此为止,开始了另一种“云上旅程”。
2019年6月,上海二中院自主研发的“云平台”开始集约化管理诉讼材料和集约化送达诉讼文书。无纸化技术性、流转性和实践上的壁垒被逐一攻破,除了极少数无法扫描的物证,当事人提供的纸质材料百分百通过“云平台”转入电子卷宗。
依托“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平台,在诉讼服务大厅设立“一网通办”办事平台;
推进诉讼服务系统向手机端延伸,努力实现立案事务办理操作便捷化、自动化、无纸化;推广网上立案、12368热线、“微法院”“在线调解”等功能,提升诉讼服务的效率和便捷度……
不断探索科技应用,在诉讼服务中融入信息化、智能化元素,在提升纠纷化解便利度、提高诉讼服务品质的道路上,上海二中院一直没有止步。
关怀,一个都不能少
没有银行卡就没有支付宝和微信身份认证,没有身份认证就没有随申码,没有随申码又进不了银行和法院的门……绕了一圈,一起涉外婚姻纠纷案件的当事人Hans被无奈地挡在了法院的门口。
承办法官熊燕研究了半天上海关于外籍人员的防疫政策,找到了健康码的申请方式,并在自己手机上试验了好几遍,然后通过电脑截图的方式一步一步教给Hans。
最终,Hans拿到了出入公共场所的“通行证”,如期来到法院参加庭审。“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Hans用德语告诉熊燕。
“正义的大门,应该向所有人敞开。”这是熊燕的心声,也是上海二中院笃行的信条。
在上海二中院的诉讼服务大厅,一块“敬老助障绿色通道”指示牌醒目地放置于导诉台上。涉诉群众中如有60岁以上老年人、身体有障碍人士、不善操作智能手机的人等无需办理网上预约,即可在工作人员引导协助下办理登记立案、先行调解、法律援助、材料收发、诉讼缴费、查阅案卷和信访咨询等。
自从可以在智能手机上通过移动微法院立案,来诉讼服务中心办理立案业务的群众越来越少。“但是有一些当事人坚持要手写材料,也有的当事人因不识字而无法进行笔录阅看与电子签名,甚至在诉讼中反复要求用现金缴纳诉讼费。”熊燕认为,“多留一个窗口,多开一个通道,就可以让他们在这个高度发展的社会中慢慢前行。”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但不能忘记那些可能没有跟上科技脚步的群体。正是这一种充满着深切人文关怀的理念,使得上海二中院诉讼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许多特殊的群体当中,努力做到了一个都不能少。
前不久,立案庭全体立案和诉讼服务人员参加了在线手语培训,以便能够更好地为听障当事人服务。诉讼服务中心的大部分工作人员都会在手机端安装翻译软件,遇到外籍当事人,可借助翻译软件进行沟通交流。
这些人性化的暖心细节,体现在了一站式诉讼服务的全过程。
对接,汇聚解纷力量
“通过协商的途径实现法律的理性和生活的非理性的调和,往往会取得判决所无法达到的效果。这不仅需要有在千头万绪中努力发现问题症结的细心,更要有在无路可走时坚持不懈寻找解决方案的勇气。”这是乔蓓华法官的调解心得。
每天清晨,上海二中院诉调对接中心调解室的灯光次第亮起,“乔法官工作室”也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2019年7月9日,以“全国模范法官”、“上海市平安英雄”、上海二中院立案庭副庭长乔蓓华命名的“乔法官工作室”在上海二中院成立,该工作室联合行业调解组织、人民调解员等力量,整合法律志愿服务、法律援助、信访接待等功能,积极拓展诉讼服务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治理方面的作用。
作为直辖市的中级法院,进入“乔法官工作室”的案子有些标的额大,有些矛盾激烈,对诉前调解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某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中,因对合同相关条款认识不尽一致,案子历经一审、二审、申诉、抗诉、再审,矛盾依旧没有消除。因一方当事人表达了愿意先行调解的意愿,相关4起上诉案件进入了“乔法官工作室”的先行调解程序。
进行案件讨论时,乔蓓华发现,长达7年的诉讼中,双方各自委托诉讼律师在法庭上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反复启动诉讼程序,双方却从未面对面坦诚地沟通、协商过。经过与双方当事人沟通和反复努力,双方当事人终于面对面坐在了调解桌前,诚恳地就最终问题解决达成了和解协议。一方当事人还表示原本准备起诉的相关70起纠纷也按此次调解标准执行,不再诉讼。
一场调解化解多起纠纷,让缠讼多年的双方当事人从困局中脱身并握手言和。
上海二中院诉调对接中心系全国首家在直辖市中级法院中成立的诉调对接中心,自2016年6月成立以来,先后与上海市企业联合会、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上海先行法治调解中心、上海浦东新区东方调解中心等单位签署合作协议,以法院作为调解平台集成主渠道,最大程度汇聚解纷资源,凸显法院的一站式集成优势,开展诉调对接工作。
在诉讼服务中心的先行调解窗口,来自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的倪海琳每天要打十几个电话,询问当事人调解意愿。“会给当事人设计方案,也会为当事人提一些专业性方面的建议。”倪海琳说。
据了解,与上海二中院签约的调解组织会轮流派员值班,为当事人提供诉讼风险评估、诉讼费用减免政策咨询等服务,引导当事人通过先行调解解决问题。
“上海二中院非常重视诉调工作制度化建设。”来自上海先行法治调解中心的律师张劼表示,上海二中院在文书样式、笔录模板、流程表格等方面资料齐备,让调解员们开展工作有章可循。
2020年,上海二中院特邀调解员共主持诉前、诉中等各类民商事纠纷调解732件,调解成功390件,调解成功率达53.28%,其中劳动争议撤销仲裁案件调解成功率高达77.09%,调解成功的一审民商事案件标的额最大的达到2亿元人民币。
原文链接:http://www.shzfzz.net/node2/zzb/n4484/n4497/u1ai1576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