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疯抢”的大学烧饭课,柴米油盐也是诗和远方

时间:2021-03-02 来源:河北长安网 作者:佚名

  

  长城网特约评论员吕京笏

  青椒土豆丝、八宝辣酱、菠萝咕咾肉、水饺、蛋糕……这可不是某一家饭馆的菜谱,而是华东师范大学的一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开学在即,这门新开设的《家常菜》课程刚一上线便遭到了同学们“疯抢”,没有抢到的同学也表示“一定要去旁听”。据了解,这门课由后勤保障部开设,总共18学时,包括基础的烹饪理论知识和家常菜肴、面食、点心的烹饪实践。

  这门课的广受欢迎绝非意外。这些年来,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对于“做饭”二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与态度。对于我们的父母来说,做饭可能就像洗衣服、拖地一样,没什么浪漫可言;而对于今天的大学生们来说,做饭成为了一项“技能”,如果一个男生或者女生表示自己会做饭,一定会成为崇拜的对象,而做饭也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成为了一项可以精雕细琢,搞点花样,再发个朋友圈秀一下的“趣事”。“烧饭课”的火爆也迎合了大学生们对于做饭的这种热情。

  在通识教育在大学中不断普及的当下,“专业外”课程的设置很能展现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去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在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领域的作用和地位,要求把劳动教育作为通识必修课。我们也看到,在华东师范大学,与《家常菜》一同开设的还有一门叫做“劳动与生活”的课程,重点教授房间的收纳整理,植物的认知养护等生活必备技能与常识。除此之外,上海交通大学开设的刀工学习课,上海建桥学院的务农课等劳动教育课程,都十分受欢迎。

  大学与中学、小学的差异并不仅仅在于学生年龄更大,学的知识更深奥,更在于大学是一个“微型社会”,是学生完成“校园人”到“社会人”转变的一个踏板,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努力掌握一些生活技巧、劳动技能,以适应毕业后的生活,是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每一位同学应有的自觉。

  进一步而言,托尔斯泰说过“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无论是教给学生做饭,还是做家务,既是在培养学生的技能,也是用一种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悄无声息地塑造着他们的人格,为他们养成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习惯。

  更重要的,劳动教育课给了同学们一把钥匙,这把钥匙能让他们在琐碎、忙碌的生活中打开一扇天窗,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生活最本质的烟火气,然后明白,原来柴米油盐,也是诗和远方。

  就像很多年以后,也许你会忘记了线性代数和微积分,也许也厌烦了外卖,但当你走进厨房,拿起锅碗瓢盆的瞬间,当初在学校学习做菜的情景就会浮现,这时的你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幸福感,而这份幸福感与当初大学里的那堂课有关。


原文链接:http://pingan.hebei.com.cn/system/2021/03/01/0300793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