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不得带手机进校园,关键在怎么落实

时间:2021-03-02 来源:河北长安网 作者:佚名

  

  长城网特约评论员朱昌俊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同时,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

  中小学生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其实不算是新规了。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就明确指出,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屏幕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此次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严格说是配套的细化规定。

  无论从孩子的身心健康着想,还是从保障学习注意力的角度来看,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应该说都反映了多数学校和家长的心声。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在规范孩子“玩手机”的问题上,学校和家长其实都面临着不小的现实困扰。现在有了教育部门明确的规定约束,也算是给学校和家长一个明晰的制度预期。

  不过,中小学校园对学生手机说“不”,绝不是说一禁了之,或者干脆把手机当作洪水猛兽,一刀切将学生与手机隔离。一来,手机普及之下,这么做不现实,更无必要;二来,粗暴管理,反倒可能刺激学生的逆反心理。像此前一些学校动辄公开砸手机的教育方式,不仅效果有限,也有违现代教育之道。

  因此,要真的把这一规定执行好,还需要学校做更多的工作。比如,通知规定的是“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而确有需求的,在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学校要提供必要的保管装置。此外,学校还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也就是说,执行好这条“禁令”,学校要做的,绝不是向学生和家长简单宣布一条“禁令”这么简单。沟通、配套服务,一个都不能少。

  更重要的是,通知还明确,学校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一边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一边是大量的作业和任务往线上转移,让学生不得不拿起手机,目前一些学校的做法,本就构成一种矛盾。这次教育部在发出校园手机“禁令”的同时,也明确叫停作业“手机化”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有力的纠偏,也体现了政策的自洽。换言之,学生要摆脱对手机的依赖,我们的教育也要遏制过度“手机化”的倾向。如此,才能给学生更积极的引导,也最大程度体现校园“禁”手机的初衷。

  除此之外,要让中小学生与手机保持一个合理的距离,学校在教育角度或也需要做得更多。比如,有意识地强化对学生的自律教育,帮助他们更客观地看待和认识人与手机的关系,使用手机的弊与利。这些正面疏导,也应该是执行好手机“禁令”必不可少的配套支持。同时,校园对手机说“不”,也需要家长的支持。若家长缺乏必要的引导,孩子在放学后对手机形成“恶补”,这同样会抵消此一规定的积极意义。

  在这样一个“诱惑”无处不在时代,如何让孩子与手机、互联网等其他新事物保持一个合理的、安全的距离,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不允许手机进校园,是一种积极的应对,但孩子与手机“纠缠”的问题,注定不会因为一条新规就完全解决,这本身也是教育复杂性的内在体现。在这个问题上,教育部门、学校、家长都还需要耐心、智慧,不断摸索。


原文链接:http://pingan.hebei.com.cn/system/2021/02/04/030075516.shtml
法制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