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起来,“年味”才能更浓

时间:2021-03-02 来源:河北长安网 作者:佚名

  

  长城网特约评论员于平

  春节的“脚步声”一天天临近了,一场非遗过大年的文化盛宴再次启幕。

  杨柳青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霍庆有,以传统年画题材为蓝本,创作了抗疫主题年画。90后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兰,让苏绣成为“为美好生活服务”的产品,跳出画框,变成腕表、手机壳、耳环、卡包。平定砂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宏亮,在短视频平台快手上展示砂器的制作过程,传播砂器文化。(2月4日《人民日报》)

  图片自上至下为:霍庆有在给年画上色。人民日报记者朱虹摄

  姚兰(右)和母亲姚建萍在创作苏绣作品。资料图片

  张宏亮制作的砂漆扁壶组合茶具。资料图片

  湖南郴州沙洲“村晚”上的畲族民俗歌舞表演。人民日报记者申智林摄

  这些精彩纷呈的非遗展示展演,不仅烘托出年节的欢乐和喜庆氛围,也扭转了许多人“年味儿变淡”的印象。那些记忆里的年俗年趣儿,在传统的手艺绝活中,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久违的“年味儿”不仅因此一点一点回归,而且变得更加浓郁香醇和回味悠长。

  非遗,是传承古老节日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其实,春节,本身就是一个非遗项目。早在2006年,春节就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些年来,“年味儿变淡”之所以屡屡引发人们的抱怨和担忧。说到底,是载体凋零乃至消亡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么散落在田间窄巷不为人知,要么沉睡在博物馆和展览馆里,面目变得越来越陌生和模糊。

  所以,要想“年味儿”全面回归,必须要从传统中寻找,从非遗文化中寻找,让非遗“活”起来,与时代互动,走进我们的生活。而这,当然离不开那些非遗项目传承者的探索和努力。近日,95后非遗传人郎佳子彧还原春晚经典作品《吃面条》和《冬天里的一把火》的面塑作品引起热议,生动形象的面人让网友们回忆起往年春晚的精彩瞬间。事实上,像郎佳子彧这样的非遗传人有很多很多,他们对于传统技艺的改进和创造,让古老的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光芒。

  让非遗“活”起来,更需要充分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互联网,拉近了大众与非遗的时空距离,更通过丰富的表现形式,让这些民间绝活以轻盈灵动的姿态走进大众中间,尤其是年轻人的世界。近年来,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彻底改变了许多非遗项目的生存艰难,后继乏人、缺少市场等窘境。最近公布的《2020快手非遗生态报告》就披露,截至2020年12月31日,短视频平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覆盖率达96.3%,通过非遗展示、非遗课堂等方式,许多传承者不仅火起来,也“获起来”,获得可观的收入。

  当然,在互联网给非遗“带流量”如火如荼之时,也要警惕由此带来的浮泛化和空洞化。网络非遗展示表演,在追逐新潮和时尚的同时,也要避免沉迷炫技等误区,不能为了短期的流量和收益而忽视非遗的文化内核。找到最合适的方式进行发掘和传播,才能让非遗文化在重构中实现传承与创新。

  非遗“活”起来,“年味”才能更浓。过年,理当成为一次全民参与的大型非遗公众活动。如此,不仅能让浓浓年味儿,在非遗技艺中洋溢,也将使得非遗文化在浓郁年味儿中,更加大放异彩。辞旧迎新,重拾传统,将“非遗”这块金字招牌融入传统新春佳节,可谓绝佳的“双赢”。


原文链接:http://pingan.hebei.com.cn/system/2021/02/07/030076299.shtml
法制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