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自治社区:“114”工作法开创边境治理新路
腾冲市明光镇自治社区,史称“地盘关”,与缅甸接壤,270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国境线长48.6公里,有4个界碑、5个简易通道,辖15个村民小组18个自然村,有农户1073户4008人,其中傈僳族2670人,是一个典型的边境少数民族村庄。
近年来,自治社区大力推进“党建+综合治理”体系建设,不等不靠、先试先行,以“建强一个组织、用好一种模式和推出四种方法”的“114”工作法,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稳步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社会治理新格局,边境社会治理取得一定成效。
建强一个组织,把党组织建成社区群众的灵魂所托、力量之源
党组织要发挥作用,就要建强组织阵地、提升党员素质,让党组织成为一泓活水。强化战斗堡垒,牢牢把握住基层党组织宣传、组织、凝聚和服务群众这一主旋律,下狠劲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截止2019年,社区下设党支部完成100%规范化达标创建,村集体经济达89.4万元,高标准建成15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同时,依托镇党委建立的结对帮扶工作机制,镇级挂钩领导尽职尽责在党建、支部规范化建设中给予大力指导和督促,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合力。抓实党员培训,依托乡镇党校平台,通过“万名党员进党校”实现辖区党员轮训全覆盖。同时,大力推进“领头雁”工程,把产业培训、技能培训纳入党员培训计划,积极向上争取培训项目支持,确保每名党员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做好人才培养,把一些群众口碑好、致富手段高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吸纳入党,坚持“能人治村”模式,在充实社区后备力量的同时,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党组织成为了全社区凝魂聚气、干事创业的主心骨,先后获得“云南省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保山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保山市基层党建先进村”“腾冲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用好一种模式,把党建思维融入到基层治理的各个角落、方方面面
依托镇党委、政府探索推广的“党建+综合治理”模式,自治社区结合自身实际,在持续巩固好自治“党建+治理”示范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拓展基层综合治理外沿。党旗飘飘亮身份。通过在党员户门前张贴户牌和悬挂党旗,亮出党员身份。辖区党员紧跟镇党委和社区党总支步伐,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边境管控等方面纷纷发挥带头作用,形成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的局面。党政军警民齐上阵。立足自治地处边境的实际,在利用好驻村辅警、驻地民警力量的基础上,积极吸纳社会各方力量,有效汇聚人民群众共识,搭建起信息共享、情报共晓的联防联控治理平台,将社会治理力量散落至各个角落,治理责任交至各家各户,形成多方参与、多面发力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普通群众全参与。自治社区傈汉聚居,基层社会治理仅靠基层党组织分身乏力。通过以“村庄理事会”架起党群“连心桥”,理事长由村下设党支部书记或党小组长担任,并把老年协会会长、红白理事会总理、妇女代表、共青团员、少先队员等“关键少数”吸纳进来,打通党组织与群众沟通的“关键一环”,发挥理事会成员教化、引领作用,把干部为主体的乡村治理转变为以群众为主体的乡村治理模式,有效促进德治、法治和自治深度融合,助推脱贫攻坚、边境管控等工作迈入新局面,形成“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党群心意合一、齐抓共管的基层综合治理格局。
推出四种方法,凝聚多方力量推动基层治理稳步推进、节节拔高
立足实际,自治社区紧紧围绕镇党委决策部署,坚持从关键点发力、困难处着手,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以业栓心、党群连心,有效化解基层综合治理难题。
做大做强产业,群众腰包“鼓起来”
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形式,通过创办乌龙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云南极边茶业公司,采取“订单农业”方式(统一提供种苗、统一管理、统一检测、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带领群众种植乌龙茶10200亩,依托党支部和党员,把组织目标和群众意愿统一起来,把集体经济和群众利益捆绑起来,走出了一条“党建带动产业发展规模化,订单农业常态化,品牌打造特色化,农民增收长效化”发展路子。通过乌龙茶种植,茶农每年实现收入3060万元、合作社创收3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年创收30万元(2019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89.4万元),形成了群众和组织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发展格局,达到了产业组织化程度和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双提升”的目标,有效促进群众增收,缓解社会治理压力,推动基层综合治理迈入新局面。
抓实三项措施,人居环境“靓起来”。
围绕“五美一最”建设工程和“四位一体”建设项目,积极谋划打造新寨子家居环境提升试点项目。实施项目“拉把手”。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筹措边境转移支付、美丽乡村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等资金1500余万元,群众自筹一部分资金,将新寨子、大龙坝、高树根河3个直过民族自然村列为明光镇首批家居环境整治示范点,在项目资金支持下,群众投工、投劳、筹资,家居环境大幅提升。村组干部“手牵手”。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村民小组长带头示范,把自家的院子收拾整洁,房间整理干净,并做好美化亮化,并借助主题党日活动,组织支部党员深入村组、农户家中开展整治专项行动,带动群众自觉去参与、去改变。共产党员“手拉手”。落实党员包保责任,1户党员户带8—10户周边群众,引导、督促主动参与家居环境整治。同时,制定管用的措施,落实门前“三包”制度;将环境卫生整治纳入“村规民约”,群众真正成为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依托“爱心脱贫超市”,在村寨显眼位置设立文明行为及家居环境整治提升光荣栏和不文明行为曝光栏,表彰先进树典型。如今,自治社区形成环境整治家家比赛、爱国爱党深入人心的的家居环境整治氛围,进一步改变了群众的精神面貌,提升了国门形象。
推进三治共融,治理方式“活起来”
发挥群众自治的基础作用。完善自治社区村级党组织、村委会、村监委等基层自治组织,建立健全事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自律规范作用,支持红白理事会等发挥倡导良好乡村风气功能,推动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尊重多数人意愿又保护少数人合法权益的协商机制。
发挥法治建设的保障作用。坚持“四议两公开”决策机制,坚决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建立法律顾问、村两委成员、调委会成员以及部分党员和村民代表的工作模式,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进村入户活动。
发挥道德建设的教化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引导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让全社会正气充盈。加强社会公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家庭美德建设、个人品德建设,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统筹多方力量,边境社会“稳起来”
进一步充实社区治保委员会、社区民警、驻村辅警、综治维稳员等力量,坚持发展和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三级三调解”的原则,持续推进大调解机制。不断健全人民调解员队伍,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强化村组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完善信息收集、处置、反馈工作机制和联动机制。
广泛开展平安建设、综治中心建设等工作,强化走访排查,坚持早发现、早化解,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强化矛盾纠纷化解跟踪督办,严防民转刑、刑转命等案件发生,实现和谐乡村建设治理有效。
进一步深化“党政军警民企”共筑边境管控防线工作联动机制,组建义务巡逻队,定期组织边境民族同胞与军警官兵共同开展界碑维护、巡逻护边等主题活动,建设抵边警务室,进一步构筑“党政军警民企”“六位一体”的边境管控格局,筑牢边境维稳防控网。
通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的自治,茶园山环水绕、河道水清岸绿、村庄干净整洁、人人拥党护党,展现出一派安宁、和谐、美丽的景象,呈现出边境农村美、农业兴、农民富、边境稳、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原文链接:http://www.zfw.yn.gov.cn/sdjs/fzjs/202102/t20210225_10455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