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成功可喜 强化保护仍需牢记
从1987年中国长城、北京故宫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算起,至今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的“申遗”之路已经走过32年。如今,中国世界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一,令世人瞩目。同时,如何更好保护和传承“世遗”,也备受关注。现实情况却是,一些地方的世界文化遗产,特别是著名景区,在申遗成功后,走进了“重创收、轻保护”的怪圈。因此,在良渚申遗成功之时,仍然需要提示一下:申遗成功可喜,强化保护仍需铭记。
更好地保护,当守住申遗初心。众所周知,设立世界遗产名录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加以保护,这已成为世界共识。之所以称“更好”,就在于大凡申遗能够获得成功的遗址项目,其实都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以良渚为例,它申遗成功,就离不开背后大量生态保护工作的支撑。因此,申遗成功后,更应守住这份初心,从更高层面保护这片净土,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更好地保护,当汲取前车之鉴。必须看到,虽然经常讲“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但落到实际行动上往往会走样。个别地方申遗后“吃老本”,拿申遗当旅游开发的资本,这不是对文化遗产实施更有效的保护,而是进行破坏性的开发,暴露出申遗过于功利的问题。世界遗产不是随意开发的旅游资源,如果承载着这些历史记忆的载体消亡了,依附于其上的人类文明也会消失,这个历史责任谁也负不起。55项世界遗产,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可,也是中国向世界做出的文化承诺。
更好地保护,需要多方总动员。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是人类共有的财富,对其实施更好地保护,体现的是对人类文明的共同担当。因而,要实现更好地保护,除了政府加倍努力之外,还需要依靠其他各方力量的“总动员”。只有凝心聚力、形成合力,丢掉把世遗项目当“摇钱树”的功利思想,出台合力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有效措施,才能真正让“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并转化为支持保护的自觉行动。
信守世界遗产承诺,不搞过度开发,是世界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也理应成为遗产保护的共识。文化遗产保护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不遗余力地加大保护力度,不断传承和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与时俱进地发扬光大,才无愧于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
vote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