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活动要“聚粉”“吸睛”

时间:2019-10-22 来源: 作者:

  王姝

  以创新思维和手段,加紧探索更高效的科学传播路径,从而达到更加入脑入心的扎实效果。

  今年9月“全国科普日”里,科技展览、学术讲座、科学视频等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科普活动轮番上阵,给人们送上科学大餐,掀起新一轮科学传播活动的高潮。

  据中国科协公布的资料显示,2018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8.47%,相比2010年的3.27%和2015年的6.20%,有了明显提升,反映出科学传播工作的积极成效。同时也看到,当前的公众科学素质现状,与2020年达到10%的目标仍有距离。为何是10%?公众科学素质的水平决定着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人力资源基础,10%正是一个国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应跨越的基本门槛。

  如何更有效地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让更多的人知晓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感受和了解精彩的科学文化?如何通过科普活动更充分地释放科技对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的支撑潜力?求解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以创新思维和手段,加紧探索更高效的科学传播路径,从而达到更加入脑入心的扎实效果。

  用创新思维寻找新的传播载体和渠道。譬如,作为传播媒介,电影拥有广泛的观众群体和不动声色感染公众的能力。与科幻电影《星际穿越》和《流浪地球》的高票房和高口碑相伴随的,是“黑洞”“洛希极限”“引力弹弓”等科学知识在网上搜索量的极速增长,以及越来越多青少年开始把“成为科学家”奉为自己的梦想。利用新的传播渠道,能实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国家天文台入驻抖音平台不到5个月时间,粉丝数量超过42万,单期视频播放量最高接近1500万。体现用户点赞之后是否会关注这个号的“粉转比”更是达到2.5∶1,远远高于娱乐号10∶1的“粉转比”数据,反映出科学“粉丝”大有人在,只欠能够近距离亲近科学的“东风”。

  转变内容呈现方式,用更鲜活有趣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今年5月份的中国科学院公众开放日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大胆引入二次元(二维)的元素,以漫画爱好者喜爱的方式展示科学,场面火爆。与此同时,“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公号,也在不到半年内吸引了近50万粉丝的追随,实现了科学传播的新突破。

  在这些提升科学传播力的探索过程中,科学家、科研机构不再是简单地进行知识迁移,整个过程包括了科学文化信息的综合、信息向大众文化的转译,以及最终转变为文化产品,创新思维潜藏其间,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见,随着科学不断扩展人类认知的边界,技术不断促进社会发展,科学传播理念的升级、模式的创新和路径的开拓,也有必要同步刷新,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增强公众科学素质,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夯实基础。

  (作者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法制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