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风景区防范网络覆盖全山
□ 记者 李光明
黄山风景区规划面积160.6平方公里,辖区多为山地,景点众多、人员分散,是典型的山岳型景区,具有超常性、输入性、分散性等特点,每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旅游淡季及平日治安平稳,各类警情、纠纷、突发案事件主要集中在游客高峰期,部分景点、区域仅能依靠步行、攀爬到达,案事件一旦发生,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面对山高、路险、点多、线长的特点,黄山风景区因地制宜,打造出覆盖全山的社会治安防范网络。
整合力量建设网络
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在景区成立了公安牵头,辖区各党政机关、企事业、驻山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黄山风景区社会治安综合防范网络领导组,根据景区景点的分布状况,下设南大门、温泉、云谷寺、北海、玉屏楼、松谷六个分小组,由片区派出所所长负责,从机制上保障了防范网络可以整合调用所辖区域的全部可用社会力量。
在每个片区,由派出所审核把握,各成员单位明确一名责任心强、有从事治安工作积极性和较强现场处置能力的同志为“联络员”,负责组织、协调、落实本单位的社会治安防范工作。同时,派出所与各成员单位签订治安防范责任书,包片、包段将防范责任逐层分解;各单位再根据实际,划分责任区,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岗位责任人。
在此基础上,黄山风景区围绕综治稽查队员、环卫工人、防火队员、工商管理员、宾旅馆及内部单位保安、轿包队员和导游、旅游车驾驶员等“岗位责任人”建立了治安防范网络,并确立网络内部及各片的协作联动机制,坚持“出门一把抓,回来再分家”。岗位责任人既要履行本岗职责,同时也要承担社会治安防范责任,发现情况,及时报告。
截至目前,黄山风景区已吸收辖区近80家单位为防范网络成员,吸纳600余名政治可靠的干部职工为信息联络员。
设立平台防范提速
建立网格后,为解决信息及时上报、规范汇总的问题,黄山风景区自主研发了治安防范网络应用平台,参照警情录入格式与要点,规范了信息报送流程。各派出所防范网络专(兼)管民警对本辖区收集的有效信息及时录入应用系统,系统整合后根据类型再推送到各警种部门,并作为情报会商、信息研判的重要依据。
为保证信息鲜活,解决传统人力情报收集逐渐暴露出的传输不及时、程序繁琐等缺点,各片区相继组建了防范网络微信群,将本辖区信息联络员纳入群成员,非涉密类信息直接在微信群中报送。同时,片区派出所还可以实时掌握案事件的图文资料,及时派发相关工作任务,确保防范治理有效开展。
自防范网络平台建立以来,黄山景区平均每年收集国保、治安、外事类有效信息近3000条,数百条被省市相关主管部门采用。通过平台指令发布,及时救助游客3537起3800余人,帮助找回失物、寻找失散同伴5432起,找回游客遗失财物价值1800余万元,及时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286起,协助破案542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539名,网上逃犯123名,在景区平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功效。
以奖带动群众参与
为最大限度调动干部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黄山景区治安防范领导组出台了《奖励办法》和《奖励实施细则》,给予治安防范网络运作的经费保障。各片区依托规定,对信息联络员上报的有效信息进行“一事一奖”,直接在微信群中以“红包”的形式兑现,对提供重要线索情报、发挥重大作用的单位、个人进行“特事特奖”,给予现金奖励并在全山表彰通报。每年年初,景区还会对防范网络各成员单位上一年的工作成绩予以打分考核,评选出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给予表彰奖励、送奖上门。多种方式综合运用,真正将景区职工群众从基层社会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黄山样本。
黄山景区社会治安防范网络的主体成员是一般干部职工和旅游从业人员,多数都没有专业的治安防范能力,为此,片区治安防范领导小组坚持常态化、规范化的教育培训,利用“夜校讲堂”等形式开展教育培训,教授识别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防范技巧以及信息编排报送的基本规范等内容;统筹片区有生力量,组建了最小作战单元,平时开展演练训练,提升反恐处突能力。各职能部门定期深入一线开展督导建设,并组织培训座谈,关注工作重点,解决单位、群众反映的工作难点,逐步提升整体防范的规范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