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难题从“放管服”上求解
□ 杨 帆
“社区万能章”现象由来已久,笔者曾经在基层法院工作,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当事人提交一份村委会或居委会出具的《证明》,证明房屋居住、家庭关系等情况,原告到法庭上一出示,被告完全否认,庭审后被告去找村委会或居委会,村委会或居委会又给被告出具一份内容与之前完全相反的《证明》。每次面对这种情况,笔者都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
“社区万能章”现象的根源在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把居委会或村委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视为下属单位,为了规避行政责任和风险,向社区摊派“证明”任务。另一方面,居委会和村委会处于基层,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法律性质和责任承担形式不明确,有“上级”的任务摊派,又有自身利益驱动,加之容易受到各种人情关系羁绊,最终导致其成为证明大本营。
近日,民政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改进和规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对于治理此种乱象可谓正当其时,不过也引出了新问题:老百姓的证明以后由谁来开?
这个问题必须结合“放管服”改革来回答。作为一项重要改革,放是指放权,下放权力,减少审批。管是说政府在没有审批的情况下,也要利用新技术新体制加强监管体制创新。服是指政府要加强服务企业和社会的意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好服务。
之前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证明?就是因为政府部门掌握大量的行政审批权,社会主体申请政府的审批,要向政府提交各种材料,这就产生了种类繁多的各式证明。如果政府简政放权,审批少了,证明也就少了。而且通过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意识,让政府认识到审批不是权力而是责任,不是审批完了就完事了,也能客观上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审批。
即使有些行政审批不可取消,按照“放管服”改革的要求,政府的管理方式也要改革。现在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老百姓关于房产、车辆、户籍、居住情况、亲属关系、婚姻关系的各种数据,政府各个部门的数据库里都有,只要相关部门完善制度,打通信息壁垒,平衡好信息使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关系,传统开证明的方式是可以取代的。
以往证明过多过滥也是政府缺乏服务意识的表现。“证明你妈是你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某些政府部门服务意识的缺乏。在某些情况下,可能确实需要证明亲属关系,但如果亲属之间不在一个户口本上,当事人也可以通过其他辅助材料来证明,而并非需要另一个单位(比如社区)来开证明。此外,对于需证明事项,应当以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为原则,以提交证明为例外。强化对公民承诺事项的事后审查,培育公民的诚信意识。
总之,解决证明难题须在“放管服”上下功夫。各级政府既要下放权力,减少审批,清理各种不必要的行政审批申请证明文件;也要加强服务意识,充分运用新技术,优化制度和政策,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和方式,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如此,老百姓的证明问题将不再是难题。(作者系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