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校学技能 出校乐生活
学习缝纫技能 在云阳县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云阳县特教学校),我们看到的是一群特殊学生渴望展翅高飞;而在云阳县特教学校九龙职业高中分部,我们更看到了大门旁围墙上十个令人振奋的大字——进校学技能,出校乐生活。 近年来,云阳县特教学校主动面向残疾学生,全力保障义务教育,积极开展职业教育,结合学生实际,促进他们生活自理、职业素养、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就业奠定基础,为他们的人生插上翅膀。 呼应时代:创办职业高中 “九年义务教育毕业后能继续接受职业教育”一直是特殊需要学生和家长共同的期盼,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方案的出台,特殊需要学生的职业教育也正式纳入议程。 2019年8月8日,《云委编发【2019】31号“中共云阳县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撤销云阳县九龙初级中学的批复”》,同意撤销九龙初级中学,原九龙初中校址由云阳县特教学校创办特教高中及实训基地。 2019年9月,云阳县特教学校九龙初中校区招收职业高中学生15名,开设高中阶段基础学科和缝纫、手编、按摩技能课程,原九龙初中9名教师编制纳入特教学校。 2021年7月23日,《渝教计函2021〔2021〕25号》批复云阳县特教学校独立举办职业高中学历教育,学校为全日制十二年一贯制。 “新时期的特殊教育要以培养‘自食其力,残而有为,适应发展’的复合型学生为宗旨,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育残成才。我们积极创办九龙职业高中,其目的就是要让特殊学生通过三年职业高中教育学习、校企合作实践,实现思想道德和文化知识的提升,掌握一到两项职业技能,毕业后能顺利融入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人。”云阳县特教学校领导坦言。 据了解,云阳县特教学校九龙职业高中招生对象涵盖三类残疾学生,并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长短(班)结合并举的新办学模式改革,适时开设新专业,强化中职专业建设。该校根据特殊教育高中阶段课程设置要求,开足开齐规定课程,在此基础上强化职业技能课程建设,立足县域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实际,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开发校本技能课程。目前开设的技能课程有缝纫、按摩、手编、果蔬栽培、家禽养殖、汽车美容、家政服务等。 不断丰富符合特殊学生实际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将职业教育发展同特殊教育的发展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为了让学生学有所成,云阳县特教学校积极探索职业技能课程,深耕已开设的专业课程,认真做好新开设课程计划,积极鼓励教师编写出自己的校本课程。今年以来,该校大力开拓实践渠道,让学生走进工厂,体验真正的生产,丰富校企合作形式,为学生就业寻找路径。 我们看到,云阳县特教学校结合社会发展实际,积极打造特殊教育职业高中教育高地,努力培养社会化复合型人才,助推乡村振兴,通过专业群的建立及实训基地孵化,满足不同特殊学生的技能需求,切实为他们步入社会奠定基础,深受学生、家长和社会欢迎。
学习按摩技能 陶冶生命:构建环境生态 环境是最好的老师。云阳县特教学校始终坚持“环境育人”,不断完善并持续深化校园文化理念体系,紧紧围绕“阳光”核心文化,本着尊重生命,促进残疾孩子多元、个性化发展,着力构建陶冶生命的生态校园。 ——优化舒适的自然环境。针对学生以多重障碍为主体的实际,为了让学生在校生活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该校不断修缮无障碍校园环境。例如,通过移栽校大门通道不利于学生出入活动的树,使大门更敞亮,让师生出入更顺畅;整修学生宿舍梯道,减少学生碰撞危险;在学生寝室内增设洗漱间、置物台,让学生生活更方便;在女生宿舍配置沙发,方便学生看书、休闲,让寝室更具家的味道。 ——深化怡情的文化环境。在今天的云阳县特教学校,阳光、上进、梦想正成为师生生命中的主色调,凝聚特教20年发展历史的风韵“特教赋”、展现师生理想情怀的教师誓词和学生誓词、唱出特教学生绵绵深情的校歌《遇见》,楼道里的一字一画,师生传递文明礼仪的一言一行,都让每个生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和美、希望”。在这里,分段式德育目标的细化实施、爱惜粮食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安全自护教育等系列育人活动成为日常,班队活动、专题讲座定期进行。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文化活动和比赛并屡屡获奖,润泽生命的德育生态呈现出“秀木成林”的景象。 ——营造纯净的思想环境。该校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学校党支部通过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强化师德师风管理,借助学习强国平台、“主题党日”活动、教职工学习会等载体,提高教职工思想境界。组织开展“学宪法知识竞答”“民法典宣讲”“校长晒师德”“以案四说”“以案四改”师德师风“六查六看”等活动,促进教职工以高尚师德为示范为榜样。 在这里,每个老师都以学校提出的“五心”老师标准为方向,奋力争当“四有”好老师。在这里,老师敬业尽职成为常态景象:疫情期间,老师们用凳子支起手机为不能到校的学生直播课堂内容,自购理发器为学生理发,找亲朋好友为缺衣服的学生收集衣物;为配合全县脱贫验收,老师们积极参与指导全县送教上门工作,现场协助脱贫验收,赢得云阳县人力资源社保局给予学校集体记功的褒奖……这些无疑都是特教学校良好政治生态环境的反应。 涵养生命:构建课程生态 上午重点进行基础文化知识课程学习,下午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特长选择特色课程和残奥课程集中训练……在云阳县特教学校,我们看到的是积极落实“2+x”育人模式的盎然之气与蓬勃活力。 近年来,云阳县特教学校紧紧围绕培养“自理、自学、自律、自护、自强”的“五自”残障少年的目标,不断优化课程设置,科学安排课程活动,探索出基础课程与特色课程、残奥课程双轨运行的菜单式课程体系。 在这里,律动特色课程让舞蹈艺术丰富了师生的精神世界,学生舞蹈《江》在重庆市残疾人艺术大赛中获奖;缝纫课程实现校企合作;养殖课程产生了技术和经济双丰收的效益;特奥课程加强了旱地冰壶、羽毛球、田径项目的训练,智力障碍学生参加重庆市首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赛获得好成绩;2017届毕业生向亚萍考上长春大学,何海燕考上山东大学。 “教师是支撑学校发展的基石,涵养生命的课程需要涵育生命的教师。”云阳县特教学校领导介绍说,该校积极推进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指导”为主要方式的教师专业发展整体规划,既重视“遍地花开”也致力于“专业精英”培养。 该校积极创造条件让老师们开门有“大视界”,仅2020年就先后6批次组织教师分组到苏州、深圳、重庆主城学习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学校管理、学生评价模式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并形成经验总结报告材料。10人次参加县内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课程标准、班主任能力提升等专业化培训;校内通过教研活动,开展了10多次专题讲座、10余次课题研讨会、40多节公开课研讨;两个县级课题结题,10多篇教师论文获奖,10多位教师论文公开发表。 通过这些学习讨论,构建支持环境、激发发展内驱、提升教师素养、锤炼关键能力,实现了教师转型与学生成长。该校多名教师被县教委表彰为教学质量先进个人以及教学质量管理先进个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校陈旭东老师参加全县中小学美术赛课获三等奖,这是特教学校教师首次登上云阳大教育的赛课讲台,特殊教育实现了与云阳大教育的融合共进。
师生一起为果树松土 激扬生命:构建管理生态 “良好的教育生态,少不了高效的管理。可以说,学校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管理的水平。”云阳特教学校领导表示,在以人为本、强化服务质量等理念指导下,该校坚持在创新管理上下功夫,切实以“改”图“变”,着力构建激扬生命活力的管理生态。 ——改革日常管理模式。规范来自管理。云阳县特教学校通过反复研讨,确定了以分管领导统领,中层干部为管理主体责任人的板块式日常管理机制,推动学校各部门主动作为。每个部门针对自己的工作,建立一日常规管理制度,明确师生一日常规要求,部分负责人建立管理台账,记录师生一日常规情况,一月一汇总。通过这种方式体现特殊教育“重视过程参与、弱化结果”的师生评价特点。 在此管理框架下,该校教务处建立了教学“六认真”+教研教改+特色课程+学生成长档案+学生期末检测“五格考核”模式;德育处、大队部创新了“五到位”+“三活动”的日常管理模式。 同时,后勤处制定了申报、审批、统一采购、登记入库、领取签字、报废审核的“链条式”物资管理方式,深化了“精细管理”“高效服务”措施,做到疫情物资配置实时、教育教学设备设施保障得力、基建监管到位、师生生活改善暖心,让学校环境更美,教室更亮,宿舍更暖,食堂更洁,餐食更香,师生更有幸福感。 此外,安稳办探索了“3+2+1”的学生安全管理模式,实行值周团队+保安团队+生活指导教师团队的3个日常管理主体,课间班主任+科任老师的2个管理主体,夜间值班教师的1个突发事件处理主体,确保学校24小时无监管空档,实现校园零事故的安全管理目标。 ——修改系列规章制度。制度是管理之本。云阳县特教学校严格执行重大事件支委会研究、行政会审议通过、教师会征求意见再实施的决策制度。同时,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并帮助教师养成行为自觉。 以2020年为例,该校修改、制定各项管理制度12个,修改、细化了职称评聘和岗位晋升考核细则、教师年度考核细则、安全责任考核细则,调整教师出勤时间,制定了出勤管理考核制度,建立了教师评优选好制度及学生评优奖励制度等,所有制度汇编成册,管理人员人手一册,丰富了学校制度文化,实现了管理制度化。 胸怀大爱之心,做实特殊教育,做好职业教育。面向未来,云阳县特教学校将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领域不断摸索前行,努力培养出一批“自食其力,残而有为,适应发展,一专多能”的特殊人才,走出一条符合社会要求、符合特殊教育学校发展和特殊学生发展需要的特殊教育发展之路。 通讯员 彭宗琼 记者 何军林 |
原文链接:http://www.pacq.gov.cn/rdjj/2021/1022/11026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