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兴宁全面推进“智慧司法云”建设,已办结基层案件近1.3万宗
村居微型调解庭内,双方当事人相对而坐,一边是调解员、书记员、村组长代表,另一边是法律机器人“法通小博士”,以及视频连线的专业律师,10多名“法律明白人”也围坐其间。
“把事情摊开来,当面讲明白,律师没有任何偏向,让人心服口服。”对于这起因修路引发的矛盾纠纷的调解结果,当事村民陈老伯很满意,“其实大家都是为了村里,当然要支持。”
这一类矛盾,2021年,梅州市兴宁市径南镇陂蓬村已化解51起。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规范(试行)》,提出把“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纳入法治社会建设和乡村振兴总体规划,作为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
村居微型调解庭内,村干部、“法律明白人”为村民调解矛盾纠纷。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2019年4月以来,梅州兴宁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智慧司法云”项目建设,将法律公共服务网络延伸到最基层,有效化解矛盾。据统计,项目建成至今,兴宁全市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咨询量达46586人次,业务办结量达12501件。
“源头减少矛盾,才是长久之计”
“村里修路,施工方不小心把陈老伯的鱼塘挖崩了,因而引发了双方的矛盾。”担任调解员的陂蓬村党支部书记陈焕新,叮嘱施工方加紧修复鱼塘。
陂蓬村位于梅州兴宁东部,总人口1386人,总面积5.22平方公里,但是每年发生的矛盾纠纷有上百宗。在陈焕新看来,“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陂蓬村发展相对滞后,村民的法律意识比较薄弱;另一方面,随着乡村振兴加快推进,村里的项目越来越多,由土地流转等衍生而来的矛盾也越来越多。虽然已有村居法律顾问,但每月仅8小时的服务时长,远不能满足需求。
“法律明白人”陈焕新到现场调解纠纷。受访者供图
转机源于一场基层智慧治理实践。2019年4月,“智慧司法云”项目在陂蓬村启动试点建设,在帮扶单位广东省司法厅的牵线搭桥下,该村引进“法律机器人”,打造全国首个智慧村居法律服务公共平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远程调解等法律服务。
“前方是驻村的‘法律机器人’,如果解决不了问题,还有24小时在线的律师团队,可为村民提供远程调解、法律咨询等法律服务。”广东定海针律师事务所主任李超本介绍。
“平台对于化解矛盾纠纷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我们还得在前端做功夫,从源头上减少矛盾,提升村民法治素养,引导村民知法、守法,这才是长久之计。而这,需要一支扎根基层、人熟地熟事熟的普法队伍。”陈焕新说。
“让身边人解决身边事”
所谓“法律明白人”,是指具有较好法治素养和一定法律知识,积极参与法治实践,能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村民。他们能及时了解村民的法律需求,用法律方法化解矛盾。
“陂蓬村选拔‘明白人’的标准有三条:会操作智能手机、高中学历以上、积极参与村内事务。”陈焕新说,目前,该村已培育“法律明白人”24人,以村干部、村民小组长、老党员为主。
陈冬英便是其中一员,也是一名退休村干部。彼时,陂蓬村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正开展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但有10户村民不同意。“他们长期在外工作生活,又想保留自家土地的使用权,迟迟不愿签字。”陈冬英说。
恰逢春节,村民返乡,陈冬英打算从宗亲入手,换个思路再试一试。她瞄准其中一户影响力较大的村民,趁着入户拜年,与一家老小拉家常、讲政策、说道理,并引用法律条文。最终,该户村民同意签字,并带动了其他9户。
“让身边人解决身边事。”这是该村妇联执委罗伟兰对“法律明白人”的理解。
“法律明白人”根植于群众内部,既依法化解问题,又发挥地缘感情优势,法情理结合,有效将矛盾化解在最基层。不过,乡村“法律明白人”不是科班出身,需要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才能真正知法、懂法、用法、普法。据兴宁市司法局普法办公室主任邓伟国介绍,目前已制定了“法律明白人”目标,对“法律明白人”开展集中培训,确保每人每年完成不少于8课时的学习辅导。
“矛盾少了,产业多了”
过了惊蛰,在村委集约复耕的69亩土地上,村民开始新一轮的耕耘。
“村子在变好,人也在变,矛盾少了,产业多了。”望着水田里忙碌的身影,今年81岁的老党员、“法律明白人”陈饶章感慨万分。
治理有序、产业兴旺的陂蓬村。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如今,陂蓬村矛盾纠纷已从过去每年上百宗降至十余宗。“通过我们的渐进式调解,绝大部分村内矛盾都可以搞定。”村委副主任陈文彬介绍,24名“法律明白人”发现矛盾后会先行调解,解决不了的再逐级交给村居微型调解庭、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
问题少了,人心聚了,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高了。2021年,该村发动村民自筹资金对全村6个老祖屋进行修葺,家家户户主动捐款,短时间内就筹资300多万元。
“前面花这么大力气做好治理工作,为的就是聚集人心,将村干部的生产力解放出来,专心谋项目、推项目。”陈焕新说。
如今,该村流转的千亩荒地已变为高山茶油、单丛茶、百香果等农产品种植基地,依托“互联网+农产品”等形式,陂蓬农产品走出围龙、走向全国,仅半年的销售额就有5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4000多元提高至2万多元,村集体收入从不足1000元增至40多万元。
“智慧司法云”工程正在兴宁全市铺开。目前,兴宁已完成1个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7个镇(街)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62个村(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建设,累计128个实体平台点位投入使用。
原文链接:http://www.gdzf.org.cn/zwgd/202203/t20220311_1093744.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