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光·奋进丨行走在雪域高原的“马背法官”

时间:2020-12-30 来源: 作者:

  

  

  罗江益,男,藏族,中共党员。1979年12月参加工作,现任石渠县人民法院洛须法庭庭长。曾荣获“四川省政法系统先进个人”“四川省法院系统先进个人”“全州法院系统先进工作者”“石渠县优秀共产党员”“石渠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等荣誉,被誉为行走在雪域高原的“马背法官”。今年,罗江益还获评了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019年9月5日,结束多年与当地派出所合署办公的历史,迁入功能齐全的新建法庭大楼,石渠县人民法院洛须法庭开始了搬“家”的准备。

  当时已59岁的老庭长罗江益收拾办公室时,翻出了一张已经有些褪色的老照片。照片上,两人两马,背着国徽翻山越岭。“以前下乡办案不通路,好些地方都要骑马。这些年路修好了,大多数时候都不用再骑马了。”罗江益看着照片回忆道。

  几十年间,洛须法庭的干警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罗江益“雷打不动”。再过不久,罗江益就要退休了,而新建成的白墙红瓦的洛须法庭已驻立在洛须镇平坦的公路旁。“马背法官”所描绘的图景或已变成过去,但这却是罗江益在基层法庭工作的真实经历,它是城乡法治建设进程的一个片段,也是一个前进中的国家法治的一段记忆。

  在平均海拔4520米的石渠县,罗江益用坚守和热忱回答了“送法下乡”这个朴素愿望的实践问题。那个马背上的青年想把案子办好的初衷,与法治的理想融为一体。

  

  

  

  

  洛须多了个“马背法官”

  自幼在洛须长大的罗江益,在少年时便练就了一身好骑术。

  1979年,罗江益参加工作。1983年,罗江益调至洛须法庭成为一名法警,发挥自己懂藏汉双语的特长,他很快成为当地群众和法官之间沟通的桥梁。罗江益说,过去乡里不通路,受限于条件,办案人员很少深入乡中了解情况,很多案子的案情并不清晰,判决也难以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理解。

  “那时候案子办得确实粗糙。”罗江益回忆,自己下乡时,常有老乡不服,非要拉着他理论几句。

  “案子不能这么办。”在法庭干了几个月的罗江益开始明白,办公室办案这套工作制度在藏区是行不通的。不到群众中去了解案情、听取矛盾,草草把案子判了,不仅不能服众,更有损群众对法院的信任。

  既然藏区老乡上来一趟不容易,那就自己下去。

  老庭长调走后,罗江益成为洛须法庭的实际负责人,实践这套办案方法的时机来了。从此,洛须多了一个“马背法官”。

  

  

  对于罗江益来说,翻山越岭带来的成就感之一就是让老百姓越来越了解法院、了解法院工作。“以前我们穿制服下乡,老百姓看着就说‘哦,你看公安的来了’,现在就晓得,是法院的来了。”罗江益笑着说。

  2018年,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法院来石渠县调研。一名庭长问罗江益,“你们辖区这么大,你一年走得完吗?”聊起这件事,罗江益有些得意:“镇里的山山水水我都走过了,每年办案我都要走上个三四次咧!”

  后来的法庭干警有的不会骑马,下乡靠走常常累个半死,罗江益便将自己的一身骑术“倾囊相授”。来自康定的干警谌立文在法庭与罗江益共事13年,倒也练就了一身骑马的本事。冬末春初,冰雪初化,两人翻山跨河策马而驰,成为罗江益快意人生的一部分。

  

  

  高原气候说变就变,风雪来时,有时连撑起帐篷的时间也没有。而各种野生动物出没,也能随时让他们陷入险境。“山里多鹿、狼。有时也能遇到熊。”据罗江益回忆,一次两人在半路遇熊,只得一手牵马,一手抓着棍子,与熊对峙。熊起身伸爪,发出“呼呼”的声音以示威胁。一熊、两人、两马在这山间对峙半晌,见谁都捞不着便宜,熊和人又各自散去。

  

  坚守数十年不负百姓期待

  在石渠这样一个艰苦的地方办案,考验的不仅是办案能力,还有人的意志。石渠县地广人稀,调解一个纠纷、送达一份判决书往往要走上十几公里。

  铁打营盘流水的兵。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能长时间留在洛须法庭的干警并不多。而罗江益从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再到副庭长、庭长,一直未曾离开。

  他不是没有机会走。历经8任院长,罗江益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到县城工作的邀约。90年代,曾有一任院长希望他能到县法院工作,出任刑庭庭长。考虑良久,罗江益还是拒绝了。“个人的前途,没有考虑过。关键是洛须的老百姓,他们都相信我,信任我,他们要找我的时候我不能不在。”罗江益说。

  在洛须长大,在洛须工作,时间久了,镇里每家每户,罗江益都认得。村民见罗江益来了,比他小一点的叫他“阿哥”,年轻人则尊称一声“罗叔”。

  

  

  

  

  基于对罗江益的信任,村民渐渐树立起对法院、对法治的信任。放在以前,一旦发生纠纷,村民们往往倾向于找喇嘛活佛来解决,而现在,草原上、田地间“有纠纷就找罗法官”的声音逐渐多了起来。

  每年4-5月份的虫草采挖季节里,罗江益总要在虫草采挖点驻扎一段时间。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对老乡集中普法的好机会。罗江益说,平时牧民都住的比较分散,只有挖虫草的时候会聚在一起。“现场办案、现场执行、现场普法,办好一个案子,就可以起到宣传教育一片的好效果。”

  几十年来,罗江益为机关学校农村作法治宣讲达上千场,授课约三十万余人次,洛须片区一镇四乡覆盖率达100%。

  

  出走半生只为一个信仰

  去年,甘孜州石渠县法院出品的微电影《守望扎溪卡》在全国第四届平安中国“三微”比赛和全国法院第六届微电影微视频评选中分别获奖,将地处平均海拔4520米的石渠法院工作和坚守藏区40年的法官形象带给世人。而饰演其中主要角色的就是罗江益。

  

  

  

  从一名法庭庭长到电影主演,有人开玩笑说罗江益“一夜成名”。而对于罗江益自己来说,他所演绎的不过就是“自己”而已。

  “再好的法律,那也是为人民服务。”罗江益在剧中的台词,也是他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无论是在剧中还是现实,面对“不能判了吗?”的质疑,他都认为办案不能“一判了之”,而要不停地做工作让当事人理解接受。法里终须还有情,案子要办得服人心。

  随着洛须镇成为石渠县的产业发展重镇,各类民商事纠纷日益增多。2019年4月,洛须镇一处在建工地发生纠纷,原本签订了价值百万汽车租赁合同的双方,因提供发票的问题和施工中的一些意外而合作破裂。为拿回租赁款,出租方带人围堵工地,阻止施工。该案诉至法庭后,罗江益多次与双方当事人接触,了解缘由。对双方的争议分歧释法说理,最终成功调解。承租人当场给付20万元费用,其余费用也在几天内结清。工地建设得以如期进行。

  

  “任何地方法治观念的形成都不是一天两天。”罗江益说,在藏区这种法治基础薄弱的地方更是如此。“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协商调解,尊重民俗。”罗江益是这样总结着自己的办案哲学。

  

  几十年来,罗江益和所有的甘孜法院人一同,在法治基础薄弱、自然环境恶劣的民族地区坚守着法律的信仰。穷尽一生的奉献,只为了实现一个可以期待、可以实现的法治未来。

  藏区建设日新月异,“马背法官”所描绘的图景终有一天会成为历史。但人们不会忘记,曾有一名法官骑着骏马,背着国徽,翻山越岭而来。

  

  

  

  

  

  

  


原文链接:http://scfy.china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20/08/id/5399155.shtml
法制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