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沧:一村一策推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
横跨在空中多年的“蜘蛛网”消失不见了、家门口建起了儿童乐园和广场舞区、停车场改造提升后让停车不再是难题……在厦门市海沧区,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工作立足群众需求,破解治理难题,一项项暖民心的改造工程将“问题清单”转变为“幸福账单”,持续为百姓幸福感“加码”。
“海沧的城中村,以全区14%的土地面积、承载着近50%的人口。”在海沧区看来,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和治理工程,是补齐城市治理短板、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迫切需要。今年来,海沧区将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作为扎实开展主题教育、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的重要抓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全域、彻底、科学改造,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探索三种模式,聚焦特色打造多元村庄
“当前,渐美、新垵、山边、石塘等4个精品村改造提升工作有条不紊,取得扎实成效。”海沧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虽然同为厦门市首批城中村治理试点,但4个村在地域分布、人口结构、治理基础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为此,海沧因地制宜采取“一村一策”,探索形成了三种较为有效、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
渐美村位于海沧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提升的“渐美模式”体现了村庄与城市融合发展的生机活力。“我们探索形成了‘七先七后’的治理模式,一体推进设施提升、功能提升、环境提升。”渐美村负责人告诉记者,渐美率先全市实现了强弱电入地,告别了空中“蜘蛛网”,打造出了小而美的“城中景”。
新垵村位于新阳工业区,聚集了超10万外来人口,其中大量是服务周边的产业工人,是岛外建筑密度最高、房屋总量最大、流动人口最多、管理任务最重的城中村。城中村改造提升的“新垵模式”充分兼容“产业”元素,在破解安全保障难、空间腾退难、配套补足难、长效治理难等问题中提供了有效经验。在新垵村,全域改造保安全、“三个一律”腾空间、科学配套美家园、党建引领强治理等“四管齐下”,通过系统治理,消防安全、停车等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
山边社区位于东孚街道,毗邻乡村和工业区,存在建设项目落地难、运营管理持续难、集体经济发展不足、居民参与不足等难题。针对这些难点,“山边模式”聚焦“三大保障”,以大党委、促凝聚,以大物业、强自治,以大治理、保持续,实现了任务项目化、管理物业化、资金多元化、治理现代化的“四化”模式,乡村发展动能得到了全面激发。
做好六篇文章,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
虽然海沧推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形成的“三种模式”各有特色,但背后有着共同的逻辑,就是“六篇文章”。记者从海沧区了解到,海沧立足实际,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高标准做好规划统筹、安全提升、环境优化、功能完善、产业替代、多元治理等“六篇文章”,形成了初步探索经验,办成了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先谋后动、谋定快动。海沧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工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带头推动,建立“党委领导、政府引导、街村为主、国企参与、村民自治”的运作模式,制定了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及配套制度措施,生成推动121个改造项目,全方位推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工作。
安全是头等大事。改造提升以来,海沧率先全市试点建立应急综治队伍,紧盯突出安全问题开展专项隐患排查,超过6600栋的出租屋完成消防技改、完成率达93%,打通房前屋后“逃生路”。
在环境优化方面,海沧围绕“宜居”目标,坚持“拆、建、管”并举,累计拆除各类违建3457处,腾挪公共空间近15万平方米,签订临街商户“门前三包”责任书超3000户,提升改造垃圾分类屋21个,推动环境整体提升。
着眼“功能完善”文章,海沧从群众需求出发,注重补短板、强保障。着力破解停车难题,努力丰富居民休闲娱乐去处,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提升城中村生活便利性和舒适性,让民生更有温度。
同时,海沧策划生成一批产业类项目,做好“产业替代”的文章,坚持集体经济优先发展、资源盘活利用、传承传统文化,让村民增收更有渠道。此外,海沧坚持党建引领,做好“多元治理”的文章,用好“主题夜话”等自治平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载体,持续深化全省首批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创建试点工作,强化数字赋能,健全长效机制,让和谐更有实效。(海沧区委政法委)
原文链接:http://www.pafj.net/html/2023/shiyuzhili_1228/3887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