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艺海

时间:2024-04-17 来源:福建长安网 作者:佚名

  □胡赛标

  胡一川艺术馆,静静坐落永定下洋中川古村一隅,与中川文化馆、侨史馆、文虎馆珠联璧合,如一曲献给乡村振兴的歌,一片回泊故乡的湛蓝的海……

  归来了。这位艺术大师的石雕像,安放于中川小学台阶前,头微微后仰,目光敏锐,凝视稻田,坚毅而沉静的脸庞似乎仍在思索:中川溪水奔流向海洋……

  拾级而上,走进艺术馆,胡一川生平室、图书室、版画室、油画室,如一朵朵浪花翻卷,让我惊讶艺术大师灵魂世界的浪漫与自信……

  童年私塾习画,十岁失恃葬母,少年游学印尼华校,考入集美中学,青年进入杭州艺专,加入“一八艺社”,响应鲁迅木刻倡导,从事左联运动坐监,抗战奔赴延安,直到担任中央美院书记、广州美院院长,考察苏联波兰……胡一川的足迹履遍中国与海外,人生经历丰富而传奇。

  生平室墙上,他与徐悲鸿院长的合影引人注目。解放初,有些美院画家瞧不起延安画家,认为他们画的是“土油画”。胡一川画了大型革命历史油画《开镣》,徐悲鸿一瞅,惊讶得两眼放光:原来要评胡一川副教授的,马上定为正教授。

  墙上,一张草纸包裹的一绺黑发,映衬出乌亮的光泽。这是胡一川随身携带几十年的母亲的头发。他用这种奇特的方式,传达对母亲质朴深厚的情感。或许,他正是从对母亲刻骨的爱与怀念中,不断汲取艺术的灵感。多年之后,胡一川弥留之际,嘱咐身旁的子女,每人剪一缕头发去留作永久纪念……

  他的天真烂漫,时常让我讶异。行军途中,他是唯一长发飘飘、背着吉他、唱着法国马赛曲的画家。铿锵的琴声,激情的歌声,听者无不喝彩。

  我蹀躞胡一川版画室,每张版画,每幅照片,每个注释,背后都蕴藏着动人的故事、神奇的秘密。

  鲁迅先生是中国“新兴木刻之父”,最早倡导用版画快速反映现实,为抗战服务。胡一川立刻响应。1931年夏,杭州“一八艺社”木刻作品,在上海虹口展出,鲁迅前来观看,捐出十五块大洋。胡一川见到鲁迅先生,激动地喊了一声,就无语凝噎了。鲁迅凝视着他说:“我已经看过了。”他懊悔太激动,没有请教鲁迅对木刻创作的意见。

  不过,他没有料到,鲁迅专门写了《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发表于1931年6月左联机关报《文艺新闻》,对中国新兴木刻摇旗呐喊:“现在新的,年青的,没有名的作家作品站在这里了,以清醒的意识和坚强的努力,在榛莽中露出日见生长的健壮的新芽……”文章的配图就是胡一川的《征轮》,这是我国见于报刊的最早版画“新芽”。

  凝视版画《到前线去》,一个镜头在我脑海游走:一九三二年冬天,上海寒风凛冽。鲁迅抱上一大堆法国多米埃的画册,在“野风画会”楼上讲课。胡一川目不转睛,聆听讲座,仿佛有一道光照亮了木刻的方向……

  鲁迅的讲座,让他打开了美术之海:从创办“朝花社”开始,鲁迅就有意识在《朝花周刊》刊登介绍外国版画。胡一川向海而生,他版画中“简单有力粗犷”的艺术特征,折射出珂勒惠支、梅斐尔德等画家的影子……

  他回去创作出《到前线去》,成为胡一川“艺术反映时代”的代表作。简朴的画面构图,栩栩的艺术形象,鼓舞了众多中华儿女:握紧拳头,大声呐喊,到前线去,为保卫祖国而战!这幅作品,被制成纪念邮票发行,收入我国高中教科书《美术》超过半个世纪,影响了几代学生、数亿读者。

  胡一川喜欢大海,看见大海,心旷神怡。大海意味着包容,意味着互鉴。他在日记里,有脚下的土泥,有心中的大海:“向中外古今优秀作品借鉴是万分必要的,但不要硬搬,因为模仿得再像也是人家的。” 他像故乡的一滴蛟潭水,穿江过河,奔流向海。海的这边是故乡是中国,海的那边是南洋是欧美……从他将原名胡以撰改为“一川”开始,就瞧见他这条溪河,要奔向大江、海洋。

  走进胡一川油画室,一幅幅色彩艳丽、雄浑粗犷的作品,扑入我的眼帘。这位多情的赤子,用如椽彩笔,描绘他的家国情怀与浪漫想象。

  有一年,给父母扫墓,胡一川在坟地,流着泪向亲人朗诵自己的小诗:蛟潭的水啊,奔流向海洋;赤子的心啊,怀念着家乡……

  胡一川逝世时,骨灰撒在南海伶仃洋上。这是他的遗嘱,宛如清丽小诗:故乡蛟潭水的精灵,唱着歌,奔向了浩淼的大海。

  归来了。今天,他把浪漫、优雅、执着、自信化成一羽艺海,赠给了故乡的深情……

  责任编辑:林少颖


原文链接:http://www.pafj.net/html/2024/fayuanwenyi_0411/4171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法制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