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法官”刘淑珍:法官的成长都来自于案件的历练
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法官助理成长为 “全国优秀法官”,刘淑珍用她的青春诠释着“越努力越幸运”。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法官?”“如何在案件办理中既有法律效果又兼顾社会效果?”“面对不服判决的当事人,如何化解他们的矛盾?”刚刚参加工作的刘淑珍迫不及待地向经验丰富的老法官请教,但他们却没有急于给她答案,“慢慢琢磨琢磨就明白了。”
带着这些问题,刘淑珍开始了她的法官职业生涯。一晃13年,扎根办案一线的刘淑珍慢慢也明白了前辈们的用意,“好法官”不是一纸标准答案,法官的成长都来自于一个个案件的历练。
刘淑珍,汉寿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曾任太子庙法庭庭长,被评为2021年度全省法院办案能手,因竭力维护妇女儿童权益,被评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先进个人。2022年,刘淑珍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优秀法官”称号。
01
基层的事 说小不小
被任命为审判员以来,刘淑珍有8年的时间在派出法庭度过,每一年都刷新着自己的结案记录,从最初不足百件的工作量逐年增加到近400件。法庭的案件不大,但矛盾不小,很多问题不是是与非、黑与白的简单冲突,形成的原因复杂,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出事”。
2015年7月,刘淑珍承办了一起涉及四名原告的医疗损害纠纷案。因被告卫生院工作人员的失职误将酒精当麻醉药,导致原告手术切口大面积感染并坏死,留下严重后遗症,无法手术根治。而案件发生时间久远,四名原告多年来和卫生院协商解决不好,矛盾尖锐,于是起诉到法院。
当时的刘淑珍已身怀六甲,行动已不太利索,她与同事多次前往当地乡政府和卫生院上门沟通,组织双方进行调解,但分歧仍较大。
四原告的身体创伤已经造成且难以弥补,而时间久远收集证据难度非常大。刘淑珍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案是促成双方和解,经济上给予赔偿,精神上给予抚慰。
“大肚婆”刘淑珍和同事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做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卫生院同意给四原告一定赔偿款并当场兑现,双方终于达成合解。四原告紧握住刘淑珍的手,感谢她用司法的温情抚慰曾经受到的创伤。
“很多时候,即使法律适用非常准确,也不一定能彻底解决纠纷。如果和解能让四名原告的生活向前看,这是对我最好的褒奖。”刘淑珍觉得来来回回跑几趟,值了。
02
办法虽笨 但有效
2019年9月,在毛家滩回维乡永安村一个菜园子里,刘淑珍审理了一起特殊的离婚案件。被告何某先天聋哑,且从未学习哑语,更不识字,这给开庭审理造成极大不便。经综合考虑,刘淑珍建议由被告何某委托其伯母担任审判代理人来帮助沟通
“连比带划”和当事人沟通(组图:魏楚瑜)
“房子,看这里,你们有没有房子要分?哦哦,没有,那伢儿呢?你们有没有生伢?”
刘淑珍通过用手比划和画简笔画的方式,几个小时下来,耐心搞清楚了双方的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问题,最后和平调解此案。
围观的乡邻们给法官竖起了大拇指点赞。
“在基层办案,有时还得用上这些笨办法。”刘淑珍觉得只要有助于和当事人良好沟通的办法都是好办法。
胡老太和李大爷这对花甲老人离婚案,也让刘淑珍印象深刻。胡老太称自己和李大爷结婚40多年,经常因家庭琐事争吵,李大爷有时还动手打人,以前考虑子女年纪还小一直忍着,如今子女均已成家,她实在忍无可忍,“一定要和这个老头子把婚离了”。
没想到刚上法庭,两人就因为房子、农田、菜园等夫妻共同财产分割问题吵起来了,当着法官的面争执不下,差点又动起手。
看双方情绪激动,刘淑珍赶紧先把两人分开,采取“背对背”的方式分别沟通,缓和双方情绪,又“面对面”劝说老人互换立场考虑问题,同时从离婚后老人居住和生活等现实问题出发。接着,刘淑珍趁热打铁提出财产分割方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案释法、以法论事。
最终二人接受了调解方案,和平结束了40多年的婚姻关系。
“法官要捋顺的不仅是案子,还有人心。解开心结,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刘淑珍说。
03
细听明辩 真假便知
十几年的审判工作,练就了刘淑珍一双“火眼金睛”。
在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原告王某起诉被告杨某欠其6万元借款,并提供了由杨某亲笔签名的借条和录音、微信聊天记录、银行汇款明细等证据。在看似很详实的证据面前,被告杨某却否认借条的真实性。
为了查明真相,刘淑珍反复阅读案卷、核对证据,抽丝剥茧理清事实。原被告虽确有一些流水往来,但通过反复细听录音资料,刘淑珍发现王某提交的催款录音与借条记载内容存在多处矛盾,录音中原告妻子陈述的部分内容和原告不一致。经过两次开庭审理,刘淑珍发现原来亲笔“签名”是原告为了给被告办暂住证在一张白纸的左下角签的,签名落款也与普通欠条的格式不一样,借款内容不是真实存在的。
刘淑珍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
最终,她排除了被告杨某亲笔签名的“借条”的真实性,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事后,杨某感叹道“本来以为我铁定肯定输了,连我自己都没认真听过录音,没想到刘法官如此细心发现了问题,非常感谢您还我公道。”
“看来法官不仅要目明,还要耳聪啊!”刘淑珍说。
04
岗位虽变 初心不变
去年十月,刘淑珍调到了执行局工作。一位执行当事人的话让她印象很深刻,他说:“刘法官,我记得你,你给我判过一个案子。你是一名好法官,现在你既然当了执行局长,那我还是选择相信你。”
曾经,在法庭上,刘淑珍能够深深地感受到老百姓对公平正义的期待。如今,在执行岗位上,她同样感受到老百姓对胜诉权益兑现的期待。这种期待是压力,更是一种动力。
岗位变了,为民初心不能变。刘淑珍希望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让法治的理念能够在基层生根发芽,让老百姓相信法律。
作为一名年轻的 “全国优秀法官”,刘淑珍经历了成长的迷茫、徘徊和自我怀疑,但她没有放弃寻找、摸索和对公平正义的坚持。时常追问自己,在追求公平正义的路上,走得够深够远了吗?不够,就要接着走。
原文链接:http://hngy.hunan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23/05/id/7295916.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