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看法院 | 源头预防 定分止争
“枫桥经验”薪火相传,历久弥新。近年来,海东市平安区人民法院三合人民法庭,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健全矛盾纠纷联调化解机制,诠释着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的创新实践。
7月10日,“平安建设看青海”海东行采访组一行走进平安区人民法院三合人民法庭,了解三合人民法庭以实实在在的举措疏堵点、破难点、消痛点的司法为民情怀。
探索人民法庭解纷新途径
“我们将发展资金投入某农畜产品有限公司后,至今都没有收到收益金。”今年6月,平安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经济纠纷案。经了解,自2021年起,海东市平安区5个村的村民委员会将村级发展资金60万元以代管代养方式注入某农畜产品有限公司的生猪养殖,该公司承诺每年向各村委会给付收益金5.4万元。但至今该公司未给付收益金。
为了尽快解决双方当事人的矛盾纠纷,减少诉讼时间和成本,平安区人民法院将此案推送到人民调解平台,由三合人民法庭主导,联合司法所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经过调解员耐心讲解、释法说理,案件调解成功,平安区人民法院进行了司法确认,一场经济纠纷案件就此化解。
近年来,三合人民法庭联动乡镇政府、司法所、村民委员会,形成辖区矛盾纠纷共同分析、预判、处理机制,做到依法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组建矛盾纠纷调解“朋友圈”
三合人民法庭依托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充分利用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掌上法庭),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不断创新和优化司法服务工作举措,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我们都不用到现场,问题就解决了。”今年5月,三合人民法庭受理了6起民事案件,法官经过仔细查看,发现6起案件的当事人都有一方在外省。为了让群众少跑腿,承办法官在征得6起案件的当事人同意后,在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掌上法庭)进行调解。最终,6起案件当事人均通过线上“面对面”达成调解协议。
“这起矛盾纠纷只是个例,但我们不敢懈怠,尽最大努力、用最短时间调解,保障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更好地开展调解工作,我们组建了以人民法庭为纽带,乡镇党委、政府为主体、乡村人民调解组织为主要力量的矛盾纠纷调解“朋友圈”,邀请退休法官、乡贤达人加入调解组织,每月向乡镇有关调解组织委派案件先行调解。”平安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祝玉芝说。
构建人民法庭调解新格局
三合人民法庭巧用新时代“枫桥经验”金钥匙,从当事人的思想认识着手,积极作为,善用《诉前调解劝导书》,引导群众选择诉前调解解决矛盾纠纷,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
“太感谢你们了,我终于收到赔偿款了。”5月16日,姜某向三合人民法庭调解员表示感谢。2022年8月8日,被告孙某雇用原告姜某在被告青海某建筑公司从事瓦工工作。当日上午,工地砖块倾倒砸伤姜某,造成姜某腰椎骨折。经青海科研司法鉴定所鉴定,构成十级伤残,各项赔偿款共计215599.25元。双方当事人多次协商赔偿款事宜,但未能达成共识。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姜某将青海某建筑公司和孙某起诉至三合人民法庭。
三合人民法庭受理此案后,法官查阅案件相关材料,充分考虑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和诉求,就双方在赔偿问题上的分歧点进行调解。经过耐心细致协商,被告青海某建筑公司和被告孙某同意赔偿姜某17万元,姜某对此结果表示满意。
“主动解民难、排民忧、纾民困,把司法服务群众延伸到‘最后一公里’,这就是人民法庭的日常工作。为高效解决群众的矛盾纠纷,我们分别组织乡贤、村干部、乡镇妇联、基层调解委员会通过现场培训、视频讲解、参与旁听案件审理、学习常见纠纷典型案例等形式,向调解组织、调解员讲解矛盾化解依据、纠纷调处步骤,提升他们的调解技巧和能力。”祝玉芝说。
作为司法为民的最前沿,人民法庭是深入群众的法治“触角”。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线,基层法官是司法为民的“排头兵”。今后,平安区人民法院将继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紧抓新机遇,争取在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上有新成效,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原文链接:http://qhgy.qhfy.gov.cn/article/detail/2024/07/id/804582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