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所工作》 | 服务基层法治建设的司法所实践——北京篇

时间:2024-11-22 来源:司法部 作者:佚名

  

  编者按:

  司法所是司法行政机关的“神经末梢”,是直接面向人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助力基层法治建设的一线平台和窗口。本期推出“服务基层法治建设的司法所实践——北京篇”主题宣传,选取北京市几个基层司法所,看看新时期司法所如何立足自身实际,“小”阵地持续发挥“大”作用。

  “党建+法治”描绘基层治理“工笔画”

  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街道司法所

  近年来,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街道司法所深入推进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坚持以“党建+法治”为主线,聚焦社会治理基础单元,将司法所高质量发展与中心工作高度融合,开辟新思路、探索新方法,纵深推进基层依法治理,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取得良好工作成效。辖区1个社区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3个社区获评“北京市民主法治示范社区”,1名干部获评“北京市司法行政系统先进个人”。

  

  北京金融法院与广外街道五个辖区单位共建“普法驿站”

  压实法治建设第一责任,发挥领导干部“头雁效应”

  重学习、提站位,树牢法治理念。抓实抓好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强化学思践悟,做到融会贯通。科学合理安排学法议题,全面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本领能力。持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吃透基本精神,把握核心要义,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落实机关干部日常学法制度,邀请北京金融法院、西城区人民法院、西城区法学会等专家学者开展法治专题培训,持续运用线上线下学习渠道,切实增强基层干部法治素养和能力。

  强部署、抓落实,夯实法治根基。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紧密围绕地区经济发展中心任务,将法治建设纳入年度重点任务,制定任务清单,明确责任部门和工作目标,站位全局、科学谋划,推动法治建设与地区建设融合发展。积极全面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将履职情况列入年终述职内容;对于法治建设推进重难点问题加强统筹、及时调度、推动解决。

  践行法治为民根本宗旨,增强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以法治保障改革,以法治促进服务,深化“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开设特殊人群服务绿色通道,简化办事流程,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发挥“市民办事”基层政务服务微平台作用,提高“不见面”办事效率。创新“综窗前移”办政务模式,实现38个社区政务服务站全覆盖,培养“全能社工”,将政务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打造“街居两级示范样板”,建立社区政务服务规范化建设分级分类评价标准,提高服务效能。推进“一件事”集成办事场景落地,推出西城区首本街道级《“漫”说政务服务手册》,对高频业务咨询问题进行“打包式”“趣味式”解答,提高服务质量水平。

  完善便民法律服务体系。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以司法所为基础,创建“街道—社区”两级公共法律服务驿站,实体化平台建设实现全覆盖。落实“一社区一顾问”制度,通过“固定坐诊”“线上服务”“集中宣教”等形式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推动实现“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深挖地区法治资源,市、区两级公益法律服务站先后入驻马连道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公益法律服务长效化平台;携手北京金融法院打造五大普法驿站,探索“金融、司法服务+基层法治建设”的“广外样本”;联合西城区人民法院建立“法官工作站”,提供“零距离”“面对面”“点单式”精准普法服务,在第十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邀请法官到天宁寺南里社区为居民群众和辖区单位工作人员开展普法宣讲,围绕社区居民关于宪法、民法典的普法需求,重点聚焦涉及老年人消费服务纠纷、房产纠纷及防诈骗基本常识等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精准回应群众关切,满足人民群众对普法宣传的新需求新期待,打通新时代普法工作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有效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助力辖区平安建设,推动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天南小院”议事厅

  坚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持续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坚持依法决策,提升行政决策公信力。充分发挥司法所在基层治理法治化中的重要作用,制定完善涉议事决策、廉政建设、财务管理、法治建设等10个篇章97项制度规范汇编,为依法决策提供制度保障。严格落实司法所长列席主任办公会和机关法律顾问制度,对重大行政行为审查、合同审查、案件审查、信访接待等涉法涉诉事务提出法律意见、进行法治把关。完善《广外街道政务公开全清单》,建立政务公开审查机制,规范保密审查和源头管理程序,依托政府网站、居民代表会等平台渠道,向居民交“真心账”“放心账”;发挥自治基础作用,打造“友邻+”“天南小院”等居民议事平台,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及时回应百姓关切,形成政府和群众良性互动。

  深化“法治+”模式,提升行政执法质效。“法治+监督”,建立《广外街道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制度》,坚持端口前移、驻队指导,凡重大执法决定均严格执行法制审核和集体讨论,确保合法适当。“法治+培训”,创新“请进来+走出去”模式,邀请律师团队开展“点单式”服务,围绕拆违、垃圾分类、施工扰民等执法难点问题提供咨询和支持,为基层执法人员赋能;赴法院“零距离”旁听观摩案件庭审,以实际案件为“镜”,筑牢程序意识和证据意识,规范执法行为。“法治+保障”,科学统筹一线执法力量配备,严格新增执法人员资格审核,组织执法培训和资格考试,从源头提高执法水平。坚持“开门办案”原则,制定行政复议、诉讼案件办理标准化规范,建立法治部门和业务部门联动机制,有效化解行政争议,保障执法公信力。

  构建全民守法基础格局,夯实法治建设群众根基

  践行“枫桥经验”,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坚持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将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制定、重大项目建设实施的前置条件,从源头上预防矛盾风险。完善基层信访制度,建立领导接访下访、领导包案、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坚持“一案一单”工作法,提高信访案件吸附化解率。发挥人民调解基础作用,联合派出所建立民事纠纷、治安纠纷联合调解室,选派经验丰富的专职调解员,构建矛盾调处联动机制。建立法治部门固定列席“接诉即办”调度会机制,促进案件办理规范化、法治化。整合社区“老干部”“老党员”“老律师”等资源,打造“红居暖阳”调解室、“友邻+睦邻”法律服务站等社区品牌,激活内生优势,以柔性说理方式实现居民矛盾“自调解”,为基层社区治理注入法治活水。

  坚持服务大局,深入推进普法依法治理。聚焦地区中心发展任务,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安全有序的法治环境。关心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深入辖区中小学校开展法治讲座、法治课堂等活动,举办“关爱明天、法护成长,普法学法进万家”法治嘉年华活动,寓教于乐,打造全社会多元参与的普法模式。发挥党建协调委员会作用,用活用好地区法治资源,携手北京金融法院开展“送法进商户”系列活动,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联合西城区人民法院开展“先锋同行”结对共建活动,以深化“院街联动”为依托,聚焦基层治理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基层法律服务水平。同时,坚持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各职能单位积极围绕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普法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小阵地 勤作为 大发展

  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司法所

  北七家镇位于北京市昌平区东南部,是一个历经辽、金、元、明、清5个朝代,因河而生的古镇,镇域面积56.83平方千米,常住总人口308907人,城中村、新建小区、老旧小区各种形态交织,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近年来,北七家镇司法所适应新时代司法行政工作发展和改革需求,立足镇域实际,强化责任担当,不断提高履职能力,为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释放基层法治新动能作出了积极贡献。司法所先后被北京市司法局命名为北京市示范司法所、北京市AAA级规范化司法所,荣获2016—2020年度北京市法治宣传教育先进集体、2018—2022年度北京市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司法所长先后获得全国司法所模范个人、全国社区矫正机构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司法所工作人员进企业宣传行政复议法

  当好“法律守门员”,主动参与服务法治政府建设

  “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变量系数怎么算?”“行政处罚案卷评查怎么查?”北七家镇司法所所长吕明凤至今仍记得司法所职能变革后“两眼一抹黑”的“抓瞎”感觉。2020年7月,行政执法职权下沉镇街,司法所配合开展工作,职能增加了镇街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行政、执法规范和执法监督,承担行政规范性文件审查、行政应诉、行政复议等相关法治工作,面对新挑战,怎样答好这份新答卷?

  北七家镇司法所坚持基础保障为先,在基层体制机制改革的过渡期及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中,积极争取各方支持,使司法所基础保障和队伍建设得到同步提升。在司法所用房、办公设备、信息化建设达标的基础上,将充实司法所工作力量作为关键点,及时补充编制空缺。近几年,陆续招录(聘)政法专编人员和专职人民调解员充实到司法所,司法所现有工作人员14名,其中政法专编5名,援矫干警2名,司法社工5名,专职人民调解员2名,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人员2名,政法专编人员全部具有法学专业背景,在解决司法所人员短缺困境的同时,队伍专业素养水平显著提升。

  按照法治政府建设要求,建立司法所长列席镇长办公会制度,当好镇域法治建设参谋助手。针对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合同管理、物业管理、村务监督等日常履职风险点制定学法清单,组织办公会会前学法,增强国家工作人员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参与重大行政执法决定集体讨论研究会商,避免程序违法。2023年初,由司法所牵头制定了《北七家镇法制审核办法(试行)》,将行政合法性审查重点拓展至农村宅基地及建房审批、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发、合同订立、政府信息公开答复、重大行政决策、重大行政执法决定、疑难复杂投诉举报答复七个方面,构建起“全闭环、规范化”的合法性审查工作机制。

  为保障镇域各项工作依法有序开展,北七家镇司法所从规范业务工作入手,研究制定《北七家镇政府法治工作内部办理流程》《北七家镇合同管理制度》《北七家镇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完善了案件应诉对接协调内部流转机制,政府法治工作水平显著提升。

  落实《北七家镇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实施方案》,司法所与属地综合行政执法队共同成长,构建案卷评查人员“三合一”,由执法队工作人员、司法所司法助理员、法律顾问组成评查队伍,构建评查环节“三合一”,将案卷评查、问题反馈、吸纳整改融合到评查全过程,实现执法机构与法治机构“双向奔赴”,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效能。例如,队所联合开展“每月说案”,执法队员选取自己办理的典型或法律关系较为复杂的案件进行宣讲,与会人员针对程序问题、法律适用问题进行点评,让执法人员克服业务“瓶颈”,在充分讨论交流中得到成长。

  服务群众无小事,画好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工笔画”

  北七家镇司法所把化解矛盾纠纷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结合实际需求将村居高频涉法难点汇编成册,统一培训,即时答疑,让村居人民调解员“敢开口讲政策、敢动手写协议”,联合属地人民法庭以“人民调解的多样性与重要性”等为主题,通过“现场授课+案例分析”的方式持续提升辖区人民调解员解纷能力水平。优化法律服务,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指引,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移动司法所”服务,针对司法确认案件为当事人提供组织调解、书写调解协议、代书司法确认申请书等“一站式”服务。

  北七家镇总结提炼的“机制全衔接、力量全整合、网格全覆盖”家庭婚恋纠纷化解“三全”工作法,通过建章立制打通各部门协同化工作壁垒。司法所发挥“黏合剂”作用,协调妇联、信访、派出所、人民法庭等部门定期共享本部门矛盾纠纷排查情况,交流掌握重点人员动态,梳理辖区潜在风险隐患,镇级层面建立防范个人极端风险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五共”工作机制,落实“信息共享、隐患共排、风险共评、矛盾共调、稳控共防”常态化,推进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衔接联动,形成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部门协同、村镇联动”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例如,2024年5月,派出所在处警过程中了解到某户丈母娘与女婿因债务纠纷时常引起家庭纠纷,彼此恶语相向,数次报警并有极端言论。社区民警将该线索第一时间转给北七家镇司法所,司法所随后跟进,从债务所涉民事诉讼案件源头开始梳理,为当事人讲明司法强制执行路径,有效缓和了家庭矛盾。辖区一名群众因遭遇家庭暴力求助镇妇联,之后镇妇联联动司法所、派出所开展接力化解,在数次调解未果的情况下,属地人民法庭依法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2023年以来,司法所通过多元协同妥善化解家庭婚恋纠纷274件。

  

  面向学生开展主题普法宣传

  “突出关键、抓住重点”,助力提升基层依法治理能力

  “八五”普法以来,北七家镇司法所工作人员走遍了辖区各个村居、商务楼宇,制定《北七家镇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实施方案》,将“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职责分工落实到位,协调镇各职能部门在行政执法及管理、服务等工作过程中“见缝植法”,形成“串珠成链”的普法合力。吸纳中国政法大学在校学生加入北七家镇普法志愿队,党支部联动开展红色“1+1”共建活动,为居民精准普法。履行“法治副校长”职责,司法所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编写教案,结合国家安全日、国家宪法日等时间节点进校园举办法治讲座、开展模拟法庭、参与法治竞答。

  以“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为抓手,司法所将参加法治专题培训、会前学法等工作纳入农村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对小微权力清单、德育文化宣传等薄弱指标逐一指导对照创建,协调村居法律顾问提前介入,对村规民约确定框架、拟定草案等进行全流程把关。辖区19个村全部制定了村规民约,对侵犯相邻权、拒绝赡养老人、侵犯丧偶妇女合法权益等破坏家风文明、精神文明等问题采取取消年度各类福利待遇等措施进行约束。通过村规民约,切实“约”出了乡风文明。

  坚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司法所为每个行政村培养3名“法律明白人”,实现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户学法用法示范户,面向全镇“法律明白人”开展“我(们)的法治故事”作品征集活动,组织“法律明白人”以“我”或“我们”亲身经历和身边发生的村居自治、普法宣传、矛盾调解等法治故事为主题进行创作,以创促学,以创促干。“法律明白人”扎根一线,了解村(居)民生活需求、收集矛盾纠纷信息,及时在工作中作出调整、安排,使多数矛盾纠纷在初期或提前得到妥善化解。例如,某村村民鲁某、曹某本是叔侄关系,因两家之间胡同安装空调对着对方窗户而不理解,矛盾逐渐升级,甚至发展到产生肢体冲突。“法律明白人”排查到该纠纷后,先从政策层面又从相邻互助互爱的角度多次对两户进行调解,以其相互之间的亲情为基础耐心劝导双方,通过精准有效的措施,最终使纠纷得到妥善化解,双方带着怨气来带着满意归。

  奋斗是前行的动力、成功的法宝,立足小阵地,更需勤作为。北七家镇司法所将继续履职尽责,真抓实干服务基层法治建设,谱写新时代司法所建设新篇章。

  “五加五减”的基层治理“台湖”妙招

  北京市通州区台湖镇司法所

  台湖镇位于北京市通州区西南部,镇域北侧紧邻环球主题公园,南与亦庄开发区接壤,下辖41个行政村、13个社区。台湖演艺小镇是北京市首批五个特色小镇之一。近年来,台湖聚焦演艺文化、智慧场景等业态功能,大力推进演艺精品酒店、“音乐元宇宙场馆”等重点项目,形成以国家大剧院舞美中心为核心,演艺车间、北投演艺剧场、双益发演艺剧场、月光林地·爱剧场四个场地环绕的“一核四小”演艺格局,紧抓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建设机遇,加快建设文旅数据专区。

  随着司法所职能的转变发展,新增的政府法治工作,涵盖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行政、复议应诉、执法协调、信息公开等。作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打造的AAA级规范化司法所,台湖镇司法所紧紧围绕台湖演艺小镇与经开区协同发展大局,不断强化司法行政职能,持续提升依法治理能力,坚持人民满意“金标准”,用好法治建设“金钥匙”,为台湖演艺小镇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2022年台湖镇司法所荣获2018—2022年度“北京市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司法所工作人员调解群众矛盾纠纷

  在法治力度上做“加法”,在办事成本上做“减法”,优化高质量发展软环境。一是健全法治保障体系。将法治建设纳入台湖镇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司法所长固定列席镇长办公会议,推动“首席法律顾问制度”蹚新路,推荐法庭庭长、驻镇检察官、派出所所长、司法所所长、法律顾问担任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不断开创依法行政新局面。二是实施合同“全链条闭环审核”机制。严格执行“N+(1+专)+1”闭环审核流程,即建立起全镇各业务科室(N+)负主体责任,法制部门(1名司法助理员+专业法律顾问)负法制审核责任,财务科或工程办(+1)负末端管理责任的“三道防线”;建立合同动态管理台账,明确合同管理主体责任,定期追踪,尽可能化解或减少合同风险;搭建合同管理信息化系统,固化各流程节点要求,进行合同审批、物资采购、资金支付等全流程一网通办;将合同管理纳入监督清单,加强重点风险领域监督检查,提升合同管理能力和效率。2021年以来共审核镇、村级合同3600余份。

  在决策程序上做“加法”,在权力空间上做“减法”,提升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出台《台湖镇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应诉工作制度(试行)》,督促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又出声”,连续3年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不断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制定《台湖镇人民政府合法性审查工作细则》,充分发挥“公职律师+外聘律师”作用,审查规范性文件5件,全力护航政府依法决策;制定《台湖镇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试行)》,规范政务公开工作机制,减少复议诉讼增量。

  在执法温度上做“加法”,在执法刚性上做“减法”,打造精益化管理升级版。为有效承接台湖镇综合执法协调、监督职能,确保改革有效落地,研究制定《北京市通州区台湖镇人民政府重大行政执法决定集体讨论制度(试行)》《台湖镇人民政府行政执法责任制及实施细则》,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让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建立行政执法案卷常态化评查机制,审核重大行政处罚案件30余件、行政强制案件10余件,以评促改、以评促学、以评提质,助推执法行为持续规范。

  在基层治理上做“加法”,在风险隐患上做“减法”,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一是以法为引助力文旅产业。聚焦乡村文旅产业法律需求,利用环球主题公园外溢效应,在唐大庄首创台湖镇“零宿源”调解工作室,专职调处文旅行业矛盾纠纷,厚植法治化营商环境沃土。今年4月底王某因继承纠纷无法开办民宿,“零宿源”调解室速接、速调、速结,将“法律直通车”开进村庄。二是以法为名塑造台湖范式。完善“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推出“四诊”工作疗法,提供专业接待“坐诊”、入村入户“巡诊”、部门联调“会诊”、特殊情况“急诊”服务,整合法院、公安等资源,形成“1+1+1+N”多元调解模式;采用“‘12345’+人民调解+法律服务”工作模式,将热线办理与调解工作深度融合,实现“投诉量”“诉讼量”双下降,“解决率”“满意度”双提升。三是以法为媒赋能文化体验。坚持“演艺+普法”梦幻联动,首创《为你点亮一盏灯》未成年人法治舞台剧,培育单琴大鼓《普法育人》等法治精品节目,高质量打造法治文化阵地。四是以法为题打造服务品牌。纵深推进54个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开展套餐式“家门口”服务;延伸“1个检察室+1个解纷中心+26个巡回办案点+54个法律服务点”服务链条,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未成年人法治舞台剧《为你点亮一盏灯》演出现场

  在人才培养上做“加法”,在限制束缚上做“减法”,筑牢法治人才聚集高地。建立健全“蹲苗壮骨—拔节生长—出穗成才”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引进人才与自有人才同等对待,树立实绩导向、基层导向。针对机关干部,推出“会前学法”“党政一把手法治讲座”专题培训。针对村(社区)干部,实施“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等培育工程。针对人民调解员,通过“讲师巡回授课+实地参观学习”“本土讲+交互学”等方式开展调解培训。

  台湖镇司法所将继续以“五加五减工作法”为抓手,壮大法治“朋友圈”,画好共治“同心圆”,用法治寻求基层治理最大公约数,“五指攥拳”激发法治建设“乘法”效应,实现定分止争“除法”效果,德法兼治涵养“和美与共”文化生态,一体化推进法治台湖建设。

  (《司法所工作》杂志责任编辑:贺堃)


原文链接:http://www.moj.gov.cn/pub/sfbgw/fzgz/fzgzggflfwx/fzgzpfyyfzl/202411/t20241121_51001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法制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