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解纷丨秸秆打包起纠纷 “一庭两所”化矛盾
在粮食已经完成归仓的田间,随着吸收、粉碎、压缩、打包等一系列流程,秸秆如同“包袱卷”般,被规整有序地摆放在地头。
近日,农安县人民法院巴吉垒人民法庭、巴吉垒派出所联调联动,合力化解一场因秸秆打包引发的矛盾。
原来,每年11月都是打包秸秆的繁忙季,一直经营秸秆打包机器的王师傅和李师傅明白这是挣钱的好时节。这次,身在齐齐哈尔的两人接到了来自农安的一个“大活”,雇主声称有大面积秸秆可以打包,打一个包挣一份钱,直接先预付了10万元,于是两人兴冲冲的拉着机器赶来干活。
可二人到了地方才发现不对,来了两天只打了100多包,雇主承诺的大片可供打包的秸秆并没有兑现。
“每年就这几天忙活日子,机器闲着不出活可不行啊。”两位师傅既心急又无奈。
二人在与雇主详细沟通后才知道,雇主因为担心在这“活紧”的时候雇不到打包秸秆的师傅,于是在没有确定好足够面积的秸秆情况下,便先把二人叫了过来。
得知真相的二人想就此离开,因为在退还预付款上双方发生争议,王师傅、李师傅便向巴吉垒派出所报了警。
警方赶到现场后,发现案情并不复杂,只是双方对退还预付款数额存在争议,出警人员便将该情况报给了巴吉垒人民法庭,法庭迅速启动“一庭两所”共建机制,与派出所人员一起进行现场调解,反复与双方沟通,并通过“面对面”、“背对背”等方式,努力寻求解决方案。
“我事先预付10万元,打包机应履行职责,如果要提前走,必须把10万元全部退还!”
“预付我们10万元没错,我们也打包了100余包,但不是我方毁约,是实际情况与雇主描述不符,导致无法继续打包,我要扣除几天来的误工费和已打包的费用。”
在调解现场,双方你来我往,争执不下,针对双方的争议焦点,调解人员对症下药,法官以案说法,警官耐心劝解,从法、理、情多方面对当事人进行耐心劝导,与其一一谈心。
经过1小时的联合调解,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王师傅、李师傅一方退还雇主75000元,其余25000元算作租赁费及各项损失,一场矛盾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一直以来,农安法院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发挥人民法庭贴近基层优势,加强“一庭两所”联动,把矛盾化解在诉前,把“抓前端、治未病”落到实处,让纠纷消弭在萌芽状态。
原文链接:http://jlfy.e-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24/11/id/822093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