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两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昆明公安老英雄
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昆明市公安局退休民警——孙济宽
“他双手一直在颤抖、眼睛里含着泪水,虽然说不出话来,但我知道他想说什么……”孙文志回忆着今年10月22日父亲孙济宽收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时的情形。
那一天,85岁的老人孙济宽已经躺在床上4年多了,说不出话,左耳也已经失聪。父亲孙济宽的故事,由他的儿子孙文志讲述。
“被选中开坦克”
孙济宽出生于1935年5月,是土生土长的昆明人,家中有两个兄弟和一个妹妹。参军前,他在昆明市第一中学读高中。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中国急需人才来学习、使用坦克、装甲车等这些武器。当时,正在读高中的孙济宽就这样被“看上”了。参军入伍之初,他的主要任务是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学院学习“开坦克”。
作为家中的长子,父母自是不愿意他参军的。父母的担忧他理解,但保家卫国更重要,在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孙济宽心中的天平倾向了保卫国家。
1951年,他跟随大部队到了朝鲜,开启了他在战场上硝烟弥漫、枪林弹雨的生活。
“两位战友牺牲了”
1952年的某一个夜晚,为了天亮时就要发起的进攻和战事的顺利进行,孙济宽遵照上级指示,要带领两名战友执行侦查任务:侦查敌人的火力、进攻路线等,并确定坦克的行进线路。侦查完成,3人返回队伍。
不料,行踪暴露了!他们被敌方的巡查部队发现了踪迹,两名战友当场牺牲了,孙济宽逃过一劫。他趁着夜色爬了回去,也将需要的信息完整带回,在天亮的进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那一仗打得很好!但孙济宽也永远失去了两位战友,这也成了他的遗憾。在整理父亲参加抗美援朝的纪念章时,有一幕孙文志印象最深刻。他提出要帮父亲暂时保管纪念章,父亲却不愿意,握着奖章久久不肯松手。“这枚奖章不是我一人获得的,他是我的两位战友用生命换来的。”孙济宽说。
战争很残酷,孙济宽也因此落下了一辈子的病根。当时的坦克隔音效果不够好。而孙济宽的左耳,也在战场上被坦克发射炮弹的声音震伤了。到后来,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战争胜利后,也曾多次求医,但效果不佳,后来也就放弃了。“这些年,我父亲只能靠着右耳与别人交谈,现在父亲年纪大了,右耳的听力也下降了,和他说话要很大声。”孙文志说。
见过孙济宽的人都能发现,他走起路来一高一低的。战场上,他的脚受过伤,后来也没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所幸,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孙济宽觉得,这一些小伤不算什么,一切都是值得的。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从朝鲜回国后,孙济宽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学院当教员,后来到学校里当过老师。一直到1970年,他从部队转业,回到昆明工作。机械厂、中学都有他的足迹。
1978年,孙济宽被调任到了昆明市公安局五处预审科工作,一直到1995年退休。预审工作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高,要会观察、要细心、有耐心,更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确保案情的环节和证据一致……每一项要求都必不可少。这对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经历过生死的的孙济宽来说,并不难。孙文志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父亲因工作需要经常要到离家很远的郊区工作,但他一个人一辆自行车,早出晚归、甚至不回家,坚持了很久。
只是工作忙起来很少能顾家。但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他从来没松懈,也有着自己的方法。他喜欢用自己当军人的一套来严格要求子女。从小便教会他们:“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的道理,坚决不允许儿女们做偷奸耍滑之事。
老兵孙济宽和他的家人。
受父亲的影响,孙文志从部队转业后就成为一名刑侦警察,父亲那句“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成了他在工作中一直遵守的座右铭。在工作中,孙文志始终牢记父亲的话,办好每一起案件,做好每一件事情,身体力行的把父亲身上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从抗美援朝老兵到昆明公安“预审专家”——吴荣春
“70年啦!没想到党和国家还记得我们!一向淡定的吴荣春有些激动。
10月22日,84岁的他收到了昆明市公安局送来的一枚“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对吴荣春来说,这枚纪念章承载着他最重要的印记。
无论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救死扶伤,还是在公安队伍中忠诚奉献,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经历,是吴荣春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参军
不辞而别
1936年,吴荣春出生在江西省丰城市的一个偏远村庄内,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平时,他喜欢跟着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他没上过学,觉得跟着党支部书记能学到东西。
1950年6月,吴荣春14岁。党支部书记问吴荣春:“你想不想当兵?”他觉得吴荣春还年轻,需要到军队里面学思想、学文化、学本事……
“想!”吴荣春的回答干净利落。
军装的裤腿卷了又卷,还是很宽大。手里拿着的步枪比吴荣春还高,要是上了刺刀,高他一个头。但吴荣春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反而,一路随军北上,但一直瞒着自己的母亲。
1950年11月,他跟随四十军二九师三五七团一营一连的队伍跨过鸭绿江,投入到抗美援朝的战争中。
1952年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颁发了一份“革命军人证明书”给吴荣春。时隔70年,这份证明已经斑驳泛黄,吴荣春将它收藏在卧室衣柜的最下方。为了向大家讲述那段故事,他小心翼翼地将证书拿了出来,摊开在桌上。就连他的孙女也很少有机会见到这些证书,听到爷爷的讲述。
红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复原建设军人证明书”、白色的瓷口缸、年代久远的期刊……凡是和这段历史有关的他都珍藏起来。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复原建设军人证明书”上,贴着吴荣春年轻时的照片。照片中的他穿着军装,上身笔挺,头发梳得整齐利落,英俊健硕。如今84岁他,除了头发变白,腰背依然挺得很直,面色红润,身体硬朗,说话也中气十足。提到抗美援朝,吴荣春精神焕发,娓娓而谈……
战场
“精神”支撑
“战争很残酷!”这场战争对于14岁的吴荣春来说,是人生第一次。敌军地毯式的飞机轰炸、寒冷的天气……都是挑战。
“我从来没掉过队!”说出这句话时,吴荣春中气十足。
吴荣春回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双方的武器差距巨大。敌人的飞机在空中不断的轰炸,志愿军只有小米加步枪反击。为了减少暴露,队伍只能在夜里行进,下雨或下雪的日子更有利于行进。
“晚上在战壕、雪地里睡觉,没有被子。”在吴荣春的记忆中,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到结束,自己没有洗过澡、没有换过衣服、身上爬满虱子,自己没有睡过床甚至连铺盖都没有,一不小心就会被冻死。吴荣春的家中还保留着一个白色的瓷口缸,在战争中,吃饭喝水全靠他。吴荣春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候吃的饭经常是炒面拌雪水。恶劣的环境下,部分志愿军患了夜盲症,医疗卫生条件有限,只能用松树枝熬水治疗。但越艰苦的条件,志愿军就多了一些优势,取胜的把握更多。
吴荣春,在战争中,所有人英勇顽强、舍生忘死、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这种“精神”是战争能取得胜利的重要支撑。
在队伍中,年龄较小的他从护理员做到卫生员,一直做着前线伤员的救护工作。很少摸枪,但急救包、夹板、绷带就是他的“武器”。急救用品紧缺,没有夹板时树枝也能代替,只要能救人。
他在队伍中年龄小,自然是“被保护对象”。有一次,吴荣春患了疟疾。夜间行军时,战友帮他备着包、扛着枪、搀扶着自己往前走,一直没有掉过队。需要渡江刚好桥又被炸了,个子小的他只能靠战友背着渡江……如今,吴荣春已无法回忆起这些战友的名字,有的甚至牺牲在战场上,但是战场上战友间那互相帮助的“精神”仍在。
靠着这些“精神”,志愿军迎来了最终的胜利。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随后,吴荣春跟随部队回国,又投入到哈尔滨的抗洪抢险工作中。
因受队伍的熏陶,1952年,吴荣春加入了“青年团,1955年6月,光荣入中国共产党。
挑战
公安“预审专家”
1958年,吴荣春被分配到昆明市公安局工作,那一年,他22岁。
但这一次,他淡定了许多。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吴荣春一直在成长,政治、思想、体力……,战争结束,他已能担重任。几乎没上过学的吴荣春,也积极地学习起来,通过不断地看书来提升自身的素质。因工作认真、经验丰富,吴荣春多次被派往国外参加重要任务。
1972年,吴荣春到昆明市公安局做案件预审工作。“动脑筋、集中精力,把政策说通,把思想工作做到位,要学会查验观察他人的表情……”做案件预审工作,挑战性大,同时也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
老一辈的预审员们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将一名预审员该有的知识毫无保留的教给吴荣春。而他也大量涉猎社会各科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工作中,他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办理的案件必须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确凿,法律手续完备。正是因为这样的态度,吴荣春均能出色完成各类案件的预审工作。随着案件办理的次数增多,质量逐渐增高,吴荣春也成了大家公认的“预审专家。
吴荣春经常参与一些重大案件的预审工作。1992年,在昆明发生一起涉及到国际关系的重大案件,犯罪嫌疑人被抓后,昆明市公安局将预审犯罪嫌疑人的任务交到吴荣春手中。“足智多谋”的吴荣春与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最终大获全胜。
在日常的工作中,因表现突出,曾荣立公安部二等功、三等功;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工作者”……所有奖状加起来整整一包。退休之后,吴荣春将这些奖状很好的保存起来。
这些成绩离不开,吴荣春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以及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坚持不懈的精神。吴荣春说,无论是在军队还是公安队伍,最终要的就是要保持“对党的忠诚”。在公安队伍中,警察依法办案,就是对党的忠诚。
1996年,吴荣春光荣退休,但他对公安工作的态度一直是年轻民警们学习的楷模。“他一直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无论什么工作都能兢兢业业地完成。”昆明市公安局监管支队负责管理退休干部的吴学文说,每年昆明市公安局都会组织退休老干部开展党团活动,吴荣春还自己写党建课题组织民警学习。“吴老一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吴学文说。
挑战
公安“预审专家”
对工作兢兢业业,总避免不了对家庭的亏欠。退休以后,吴荣春一直在弥补对妻子肖翠芬的亏欠。
在昆明工作的时候,吴荣春认识了肖翠芬。在肖翠芬看来,这个江西小伙,皮肤很白,个头也高,看上去很英俊,但就是不善于交流。别人不理解时,自己经常需要费力和别人解释:“老吴是因为工作的原因,不能和别人交流太多内容。”
两人结婚后,生了4个孩子。但因工作的特殊性,吴荣春忙起来总是不分白昼,顾不上家中的琐事,家里全靠肖翠芬打理。虽然丈夫工作忙、不爱说话,但对孩子却也十分关心。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无论多难他也要尽力给孩子买各种吃的,这也是令肖翠芬欣慰的地方。
在子女的教育上,吴荣春一直以身作则,给子女树立榜样。对于子女,他只有一个要求:“要做个正直的人。”
也许是受到吴荣春的影响,他的女儿报考了政法类的大学,孙子也在大学毕业后报考公安岗位。如今,他们也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
在孙女吴丹眼里,经历过战争的爷爷一直都很自律,很正直,她觉得爷爷是个“直男”。爷爷话很少,也很少讲起年轻时参加抗美援朝的事情,自己只见过爷爷的勋章,后来的公安工作,爷爷更是只字不提。
退休后的吴荣春一直坚持着当兵时的习惯,承包了家中的洗衣做饭工作,家中的衣物、被单一直保持着手洗的习惯。子女们给他买的洗衣机,他也不用。肖翠芬觉得,现在的自己“是非常享福的!”听着肖翠芬的话,吴荣春的脸上洋溢着笑容:“以前因为工作她牺牲太多,所以趁现在我还能做事情,就尽量去弥补。”
更令人欣慰的是,这位孙女眼中的“直男”,奶奶眼中不善言辞的人,主动和小区其它老人交流了起来,还和很多老年人成了朋友,闲下来时一起谈论实事、政治等话题。
只是,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吴荣春更喜欢在家看电视,在电视记录片中,他重温着抗美援朝精神。
原文链接:http://www.zfw.yn.gov.cn/yxmf/202011/t20201113_10334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