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时间:2019-10-22 来源: 作者:

  沈何夕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粮食始终占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受世界人口持续增长、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至今,全球仍然有几亿人口处于饥饿状态。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更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七星农场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考察时指出:“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中国不仅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局面,用占全球9%左右的耕地、6.5%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还稳步推进了农业现代化,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有媒体曾这样描述中国人在“吃”上的变化:以前中国人吃饭要用粮票,大家见面时都要问一句:“吃了吗?”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三个字被“吃的啥”代替。21世纪第一个10年过后,随着央视《舌尖上的中国》开播,“今晚去哪吃”成了新一代年轻人的口头语。语言的变化,折射出的是我们食物的日益丰富和农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金秋十月的田野,处处闪耀着丰收的喜悦。据报道,今年我国夏粮丰收已成定局,秋粮增产趋势明显,粮食生产实现创纪录的“十五连丰”,产量有望连续第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支撑。7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在同期人口增加一倍多的情况下,人均粮食占有量比新中国成立之初翻了一番多,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农业发展奇迹的背后,是农业科技快速进步带来的强大驱动力。提到农业技术,便不能不想到一个人——袁隆平。不久前,刚刚获得“共和国勋章”的袁隆平亲临广西桂林市灌阳县小龙村为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揭牌。带着自己的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将在这里继续追求他的水稻高产梦。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衣食丰足的今天,我们享受到的每一份农业成果,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的辛劳和汗水。坐落在石河子市的新疆农垦科学院,是直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农为主的综合性科研单位。几十年来,新疆农垦科学院科研群体扎根条件艰苦的戈壁荒滩,耐住寂寞、不懈奋斗,将贫瘠的荒漠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田野。建院初期,曾有外国专家断言,北纬42度以北是棉花禁区。新疆农垦科学院顶住压力,研究开发出北疆特早熟棉花栽培技术,彻底打破了这一论断。同时,新疆农垦科学院的“北疆引种枣树研究”课题获得重大突破,打破了北纬43度以北种植枣树的禁区,为北疆地区培植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党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在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中,中国的乡村、中国的田野展现出蓬勃的时代气象、火热的繁荣图景,正在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画卷。

  

法制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 本网概况 | 会员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政讯通•全国法制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法制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