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王绍勇的“脱贫五事”
乘着春风,带着土香,背着希望
第一书记扎根第二故乡
走过一条条山路又一座座山梁
田间地头,访贫拉家常
老乡疾苦,时刻挂心上
凭谁说道路且漫长 岁月化长歌 梦想亮晃晃
2017年11月,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法院副处级干部王绍勇驻水田乡大塘村,担任该村扶贫第一书记。几年来,他用心用情抓扶贫,一心一意扑一线,常常几个月驻扎在扶贫村,下乡入户深入了解贫困群众和村里实际情况,明确工作目标,厘清发展思路,确定帮扶措施,引进金融活水,带领全村脱贫致富,2019年底实现了63户224人建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整村摘帽,获得上级组织的认可和肯定,赢得村民的信任和赞誉。王绍勇被黔江区委评为扶贫优秀工作者,其脱贫攻坚先进事迹被黔江赴彭水脱贫攻坚普查工作组专题报道,还被黔江媒体誉为“金牌调手”。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基层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基层党支部就要主动作为,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刚去大塘村时,王绍勇面对大塘村党支部“后进支部”的实际情况,并没有气馁,而是迎难而上采取五项措施积极改进。一是成立了蚕桑、蔬菜、渔业三个党小组,将党小组建在产业需要的地方,便于分类管理和提供专业指导。二是建立大塘村党员之家网络平台,强化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三是开展党员一对一帮扶活动,做好互学互助互进工作。四是加强村支“两委”班子建设,严格执行上级各项规定,实行政务公开,接受村民监督。五是整合各方力量,建立乡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找准目标、集中力量、狠抓落实,支部整顿转化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队伍战斗力、凝聚力明显增强,村支“两委”的治理水平和能力逐步提高,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2018年底大塘村党支部一举摘掉“后进党支部”的帽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帮扶到人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寒来暑往,王邵勇带领驻村工作队成员每天穿梭在村子里摸底子、探村况,把63户建卡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写在一个《书记遍访贫困户台账》的笔记本上。把每户几口人、几头猪、几间房记在笔记本上,把群众的困难时刻挂在心坎上,找原因、想对策、制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大塘村三组65岁的贫困户王某,其妻子忍受不了贫困的生活,已离家出走多年。王某仅依靠家里的几亩地生存,还要送3个孩子上学,家里房屋不能遮风挡雨,生活捉襟见肘,王某两眼无神,对生活充满了无助。王绍勇到王某家中看到这种情况,一方面给予鼓励,实行“智志”双扶,一方面想方设法筹集资金近万元,为其安装了门窗,硬化了地坪,添置了生活设施,同时协助乡相关部门为其全家四口人解决了最低生活保障,并通过社会扶贫网平台募集了2万元资金,为其解决了子女上学、生产生活所需,于2019年底顺利脱贫。如今王某住进了新房,建起了5亩鱼塘养起了鱼,喂了2头母猪下了崽儿,养了母牛也生了小牛犊,收入一年比一年多,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王某脸上随时挂满了笑容。
大塘村一组独居的刘某顺,因早年上山砍柴摔断两条腿,无法正常行走,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王绍勇了解情况后与驻村干部一起收集资料、写申请、打报告,积极联系政府部门,帮助刘某顺享受到了低保、残疾人补助等国家政策。
但帮扶之路不止于此,王绍勇不仅想让贫困户解决温饱,更想让他们过上好生活。
因为无法正常行走,刘某顺房前的土地一直闲置,不仅没有产生收益,而且常年因无人料理已被杂草覆盖。王绍勇和驻村工作队动起了让闲置土地“活”起来的念头。通过走访,王绍勇了解到,住在刘某顺隔壁的刘某某,一直在租用土地,家里房子也宽敞。于是,连同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几次到刘某家里,讲政策、谈感情、做工作。最终双方签订了供养协议,刘某将刘某顺房前的土地免租金承租过来,由刘某负责供养刘某顺,还专门为刘某顺修建了一间房,由政府出资为刘某顺建了卫生厕所。在政府和邻居的帮助下,刘某顺不仅温饱有了保障,住房和基本生活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王绍勇还告诉刘某顺:“虽然你现在生活有了保障,但是政府不会当甩手掌柜,有什么困难,还是可以找我们,我们想方设法为你解决。”
日积月累,王绍勇扶贫工作日志写满了三本,笔记本写满了四本。
攻坚克难 发展特色产业助脱贫
水田乡大塘村位置偏僻,离城区较远,交通不便,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村里常住人口多为老人和儿童,缺少劳动力,加之没有发展特色产业,如何带领大家脱贫,成了萦绕在王绍勇等驻村工作队员心中的难题。
入户访情、实地查情、座谈研判,王绍勇与村组干部到党员和贫困户家中走访、拉家常,了解村情民意、摸清贫困症结。“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在政府的主导下,王绍勇和村干部、驻村队员们集思广益,结合当地气候地理条件,决定在大塘村推广打造脆红李示范基地,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这一决定得到多数村民的支持,但由于涉及村民土地问题,还是有少数村民不理解、不配合。
王绍勇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积极与乡、村干部配合,安抚农户情绪,多次入户进行政策宣讲,对整体规划、农户收益进行仔细分析,最终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涉及土地农户全部同意栽种脆红李,800亩脆红李示范基地终于落地。
同时,水田乡政府计划将相邻的石郎村打造成高山乡村旅游基地,连通黔江区冯家寨子和濯水镇景区,这一举措可以进一步带动大塘村的经济发展,为大塘村搭上乡村旅游的春风。但是这需要对现有的马路进行扩建,涉及占用五十多户村民的土地、地坝,由于没有占地补偿费,村民们都不愿意配合。王绍勇利用从事政法工作多年的司法经验,和驻村工作队员、当地村委一起逐家逐户讲政策、做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村五十多户村民全部同意对马路进行扩建。经过三个多月的奋战,水田-石郎公路扩宽改造工程已初具规模,基本实现交通畅通。
引入金融活水 “贷”动村民走上致富路
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资金短缺是最大的问题。扶贫工作队充分利用帮扶单位邮储银行的有利优势,积极向当地贫困户宣传扶贫信贷政策,引入金融活水,“贷”动村民走上致富路。2018年至今,王绍勇与当地政府、驻村干部一起,争取邮储黔江支行、农商行黔江支行等金融机构对扶贫工作的支持,帮助22户贫困户成功解决了经营性资金周转问题,贷款金额近100万元用于发展特色产业。
贫困户杨某全就是扶贫贷款的受益人之一。十五年前的一次意外摔倒,导致杨某全脊椎受伤,影响了手、足功能,行动颇为不便,杨某全想要栽种一些特色农产品,但是苦于没有资金和土地。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王绍勇及时宣讲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积极找银行进行协商,为杨某解决了发展产业所需资金。杨某全夫妻俩流转了20亩土地,连带自家土地一起,办起了30亩地的菜园子。如今种植的蔬菜畅销黔江城内外,更远还销到了广东一带,被黔江电视台评为“最美贫困户”。
舍小家顾大家,扶贫也是自家事
2020年,王绍勇与300多名普查工作人员一起赴彭水开展脱贫攻坚普查工作。期间,他发挥优势特长,深钻普查工作方案、普查工作手册、贫困户政策梳理、问题答疑等文件,每天坚持提前熟悉普查对象基本情况、政策享受情况,如期高质量完成了他负责的110户普查工作,基本不存在漏项和多选问题,为大塘村的综治工作、平安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成为有名的“金牌调手”。
一天,王绍勇突然接到家人来电,告知女儿突然生病住院,且病情仍在加重,须赶往重庆对女儿进行转院治疗。但王绍勇没有半点犹豫,坚定地说,“作为普查最前线的普查员,必须要有政治担当,普查已经开始,战斗已经打响,关键时刻,不打胜仗绝不退缩”。他电话安抚并叮嘱家属要照顾好女儿后,把对女儿的愧疚、担心和牵挂深深地埋在了心底,抖擞精神,又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普查工作中。他坚信,家人一定会理解和支持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光荣职责。
凭谁说道路且漫长。几年来,大塘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大塘村基本实现水、电、路、讯全覆盖,全村过境道路扩宽改造、入组路全部硬化、入户路家家畅通,旧房提升改造变新房,村活动室被修缮利用起来,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变。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走出特色产业致富的道路,共实现蚕桑600亩,蔬菜1500亩,脆红李800亩,羊肚菌300亩,莲藕90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用心驻村,用情帮扶。作为来自政法系统人民法院的一名基层扶贫干部,王绍勇以忠诚和责任,以执着和奉献,无怨无悔地坚守在扶贫路上,履职尽责,慎终如始,为高质量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而不断努力。
(通讯员:张玉瑶)
原文链接:http://cqfy.china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20/12/id/56629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