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端午节作者:王艳静  
2008年,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进入阴历五月,身在老家的奶奶不顾八十岁的高龄,踮着小脚开始四处张罗。别人问她在忙啥,奶奶说,快端午节了,孩子们要回来了。
端午节为何,奶奶并不十分清楚,但在她朴素的意识里,节日就是团聚,要儿孙绕膝,要过得和平日不一样,要不咋叫过节呢!端午节小长假第一天,我们姐妹兄弟十几人便呼啦啦地闻着饭香回来了。
奶奶的小院不大,房子是老式坯房,却干净整洁。院子里有一棵槐树、一棵榆树,根深叶茂。记得童年时那些炎炎的夏日,我们都会围坐在树下,奶奶倚着粗大的树干,一边扇蒲扇,一边慢慢悠悠地给我们讲故事。
粽子的香味在土坯房周围萦绕,直至飘到院中央,闻着让人口水不由得流下来。锅盖一直扣着,奶奶不让打开,直到弟弟一家带着孩子赶来。奶奶默默数着人数,确定人都到齐了,才走到灶台前,在众人瞩目中略带顽皮地掀起锅盖,我们不约而同地发出“啊”的惊叹声。奶奶觉得自己完美主持了一个神圣的仪式,满是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芒。
一家人聚在一起,美美地吃上一顿,是国人过节的习惯,一个节与另一个节的区别,往往是吃啥。比方这端午吃的粽子,就不是常吃的食物。为了让孩子们吃上她自己包的粽子,奶奶一早便托人赶集买了芦苇叶、糯米、红枣和豆沙,开始包粽子。年迈的奶奶手已经不再灵活,偶尔还会发颤,因拢不住苇叶,米粒常常哗啦啦掉下来。婶婶劝奶奶不要包了,奶奶却执拗地坚持把对孩子们的一番心意包在粽子里。
午餐时间终于到了,各种美食端上了桌,当然还有香喷喷的粽子。大家的筷子哗地一下举起来交叉在美食上,噼里啪啦的,继而发出啧啧的赞叹。奶奶喜气洋洋地走进里屋,拿出收藏许久的好酒让大家喝,末了给自己也斟上一小杯。
大快朵颐之后,奶奶嘱咐婶婶端出一大盆泡好的糯米,拿出洗好的苇叶和红枣,唤上大家一起包粽子。我们被奶奶的热情所感染,都上了阵,可笨手笨脚的,总也包不好。拿着奇形怪状的粽子,彼此戏谑,推推搡搡,笑声在农家小院里萦绕,引得年幼的孩子们也过来围观。大约个把小时后,粽子包完了,整整一大盆,放到大锅里,点着几块木头,很快锅里便发出咕咚咕咚的声响。
我们像儿时一样,围坐在小院的树下。奶奶倚着树,扇着蒲扇,慈爱地望着我们,却没有给我们讲那些曾经被我们嘲笑老掉牙的故事。我倏地发现,奶奶真的老了,包这顿粽子好像耗尽了她全部的气力。小妹正读高中,津津有味地讲端午节的由来,讲屈原如何悲愤投江。奶奶安静地听着,好似沉醉其中,又好像进入梦乡。锅里的粽子飘出丝丝清香,谁都不愿打扰这个宁静美丽的午后。
傍晚时分,奶奶睡醒了,精气神又好了一些。她踮着小脚,将提前准备的蒿草、艾叶和粽子仔细分成小份,每家给一份。离别时我们恋恋不舍,奶奶站在胡同口目送我们,车行好远,她瘦小的身影依旧在夕阳下若隐若现。
就在那年腊月,奶奶永远离开了我们。后来的好多年,我总是忆起奶奶陪伴我们度过的那个端午节,温馨的土炕,门洞上的艾草,床头的欢声笑语,小院飘荡的粽子香。偌大的家族,庞大的人群,围着一桌粽子过节的样子,饭的热气和香气萦绕,喧哗和笑声交织,每每想起,便会笑中带泪。
(作者单位:任丘市人民法院)
文章出处:河北法制报
原文链接:http://www.hebeicourt.gov.cn/public/detail.php?id=33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