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委政法委创新干部交流机制力促轮岗常态化
近年来,淮北市委政法委着力破解制约干部交流的瓶颈问题,积极推进全市政法干部“大交流”、“大轮岗”,取得了较好成效。2019年以来,全市交流轮岗的政法单位副职和内设机构、下属单位、派出机构正职共149人,县区政法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已达到交流轮岗全覆盖。2020年11月,淮北市委政法委联合市委组织部了出台《淮北市政法干部常态化交流轮岗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市政法干部交流的原则、范围、频率、程序进行了明确要求,建立健全了定期研判、谈心谈话、激励关怀、工作报备等保障机制,切实增强规范性、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了全市政法干部交流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升级政治防线“灭火器”变为“隔离墙”。据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法检两院,特别是县区法检“两院”领导班子成员中任现职5年以上超过2/3,任现职8年以上的超过1/3;县公安局副科级领导干部中在同一岗位任职5年以上的近90%。针对政法干部队伍“长期不动”潜存的廉政风险,淮北市秉持“事后灭火不如事前评估”理念,以交流辟出新境,让干部跳出原有工作圈、人情圈,从源头构筑“隔离墙”,消除涉黑涉恶土壤。市委高位谋划,主要领导亲自审定交流方案,市委常委会专题审议《淮北市公安局民警和领导干部交流轮岗办法》,特别是科学制定了“同一班子成员交流后不再同一新班子中任职” “综合部门领导职务原则上不从本单位产生”等6项原则,为交流工作把关定向。逐一分析班子结构搭配和干部年龄、专业、经历等信息,同时收集纪检、组织、巡察、审计、信访等部门评价材料,充分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确保以事择人、人岗相适。
优化政治生态“小循环”变为“大循环”。政法干部职业准入门槛较高,地区之间干部管理权限相对独立,淮北市委政法委聚焦“体内循环”之难,打破区域条块壁垒,坚持干部队伍建设“一盘棋”思想,抓住管理权限上收一级改革核心要义,从市级层面强化对政法干部统筹调度,撬动 “板结化”的政法干部队伍。一方面,坚持法律专业素养的“高门槛”标准不降,注重吸纳具有律师、司法工作经历的专业干部,有计划地选派到法检“两院”学习锻炼,不断提升干部队伍活力,对从司法助理中选拔法官检察官的主渠道形成有益补充。会同统战部门,择优选配能力强、作风实的上级院党外干部沉入基层任班子成员,党外干部逐步实现应配尽配。另一方面,坚持“内部挖潜”和“外部交流”相结合,从系统外择优选配干部进入法检“两院”班子担任政治部主任、纪检组长,稳妥分流了一批专业素养不够过硬、未入员额的法检“两院”班子成员。
盘活干部资源“小平台”变为“大平台”。交流选配前,针对政法干部“结构不优”问题,改变年轻干部“部门所有”的惯性思维,形成大区域内整合培养、科学使用的良好格局。专题组织开展优秀年轻干部专项调研,在政法系统外的组织、统战、经济、综合等部门发现掌握了一批人才,为政法系统补充新鲜血液奠定了人才基础。聚焦“结构不优”之困, 改变“部门所有”观念,将政法系统年轻干部与全市年轻干部同台竞技,以开放竞争在更大范围激起“鲶鱼效应”,选调优秀年轻政法干部参与各类专题课程,对表现优秀、培养效果好的人选做到“心中有数”。有计划地将缺少一定基层工作经历的年轻政法干部,分期分批安排到基层锻炼,着力发现培养储备一批既懂政治又懂法治、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优秀年轻政法干部。近年来,选派20余名年轻政法干部到招商引资、脱贫攻坚等一线历练才干,明确年轻干部刚性配备要求,每批次干部调整中应有一定比例优秀年轻干部人选。指导淮北市公安机关比选择优,专门面向具有一线办案经历的年轻干警比选基层一线领导职位,树立干在基层、用在基层的导向,倒逼政法机关把好苗子放到基层锻炼。近两年来,淮北市中院3名年轻干部直接下沉县区法院任班子成员,市公安局机关10名年轻干部比选择优担任基层所队负责人,有力改善了干部年龄结构老化的问题,激发了年轻干部的工作热情。
淮北市委政法委着眼于构建合理的干部队伍,对每名交流干部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进行“量身定度”,通过交流轮岗实现部门和单位干部队伍的优化组合,保持合理结构和梯次配备,最大限度提升队伍的整体功能,努力实现干部交流轮岗对象的多样化、交流轮岗方式的多向化、交流轮岗空间的多维化,破除“岗位疲劳”的创新之举,激活了干部潜力,释放了班子最优动能,以强有力的保障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刘微微)
原文链接:http://www.ahcaw.com/ahcaw/content/2021-01/12/content_8403980.htm